※ 引述《eraser8358 (逃亡者)》之銘言:
: //
: 我認為是這樣的
: 不應該國高中六年都在讀國英數
: 當然國中畢業就讀高職的點我也覺得有些奇怪
: 除非是家裡做這一行
: 不然怎麼會知道你想選的科系真的到底在幹嘛?
: 我覺得應該要從國中開始
: 學校應該就要固定空出一段時間
: 讓學生去選自己想報名哪個體驗的工作坊
: 比如說 汽車修理廠 或是美髮沙龍 或者銀行業務 編輯工作 建築工業...等等
: 讓他們先瞭解工作型態內容和需具備什麼知識 以及發展前景怎麼樣
: 時間資源若是允許 可以讓學生有個實作課體驗一下
: 然後一個學期可以跑2-3個工作坊
: 我認為提早嘗試 觀看社會
: 提早尋找什麼東西適合不適合自己
: 這樣可以降低未來入錯行的風險
: 不知道大家想法如何?
: 如果實際要實踐的話不知道是不是有執行上的難度?
: 因為小女子常常會把事情想的很美好
: 不過我認為這可以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信有許多人與您同感,
我是91學級的,也就是說大約十年前是國高中生吧...
我個人家中對小孩的教育,完全不管不顧的,
到了讀大學也因為所學並非自己興趣而轉系。
對於提早作職業規畫這點相當認同,
我不得不承認對於職涯規劃,我在國高中的輔導課中也有得到一些資訊,
但事實是
少數人對於該怎麼規劃、該怎麼認識、有甚麼機會認識有了充足的了解
而許多人都是懵懂的,就像原PO會發這篇文,我想就是對於學校提供的資源不了解。
我自己也是未掌握這些資源的人,
歸根究柢,我們的教育做得跟說的是不同的,
許多人在推文中回應自己是技藝班、特殊班,
才會有機會多接觸這類的資訊,可以說是被強迫的。
而認為我國對於職涯規劃有了充足的作為,我想是對於真正的技職體系國家認識不多。
若是知道他國能夠做的多麼深入,而我國又為什麼選擇現在這種形式的教育;
我想大家對於討論這件事情就具備的基本的認知。
我先以自身的認識來說,現在身邊的長輩、朋友,
對於求職第一個想到的是甚麼?
答案是考公職,不論是郵政、高考、台鐵人員、台電人員,許多人都會先往這方面想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對於職業介紹與職涯規劃有足夠投入造成的嗎?
絕對不是,
造成這樣的結果正是因為我們過度重視學科所得到的答案。
就像彼得‧杜拉克所說:「這個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
雖然印證在我國青年求職有些可笑,但卻能捉摸出一個事實。
上述這些工作對於獲取職位最大的關鍵在哪裡呢?
我想閱讀這篇文章的各位,已經有了答案,
沒錯,就是應試的能力。
這也是我們的教育一直在培養的一個"技能"
在彼得杜拉克的說法中,任何的專業能力都可以稱作一種技能
而這種技能可以作為一種競爭的能力,能夠創造經濟。
應試的確是一種技能,但卻無法創造經濟成長,
雖然補教業也為台灣貢獻了不少GDP,
但卻不是一個普遍進入門檻低,能夠使得大多數人都有機會的工作。
這樣的結果也造成了貧富不均,就像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一樣,
更加悲慘的是這同一籃的小雞破殼而出後要面對的是同一籃子的競爭。
若是要深究這種競爭下只要足量的小雞活下來就能被誤以為是國家經濟成長的話:
這些飼養者是不是會選擇付出更少的食物來達到其目的;
這種恐怖的臆測就由讀者們自行想像吧。
接下來說說我認識的其他國家對於技職體系的看法,
我較了解的是日本與德國,
這兩個國家也是最早能夠實現工業4.0的國家,
在德國,孩子的未來規劃很可能在其國小就由專業的老師經過評估而決定,
未來孩子從事何種職業,當然不可能有孩子自己在未有太多認識的情況下得到結論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由別人決定好像不太好?
那麼我必須反問您,對於一個您不擅長的問題。
是交由有一定閱歷並且在這方面專業的人來給予建議更加有效率呢?
抑或是由您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尋求答案更有效率呢?
我想答案是不辯自明的。
這樣的作法造成了德國現在的經濟體是以技職工作為主體的國家,
德國的工業我想任何人都不否認是高科技的代表。
而在政治方面,德國的國會中多數是有法律背景的研究者,
制定法律當然要由瞭解法律的人來作,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些學法律的象牙塔中的學者能懂甚麼道德呢?
恰恰相反的是,在德國對於法學的認識是由人權、主權出發,
這當然不同於我國以考試出發的法律造就的法律人才對於法律的理解。
接著說日本,
日本對於技職與學歷的看法與我國是相近的,
盡管日本設立了相當多的職業學校,也有許多短期大學;
但是也是有許多的學生為了考取第一學府而拼命應試。
不得不說在日本的中央機關許多都是名校的高材生,
但在日本喊出:工業4.0 後
日本的教育改革已走向收束非技職學能的方向,
許多大學的文學院已經轉成通識教育,僅剩下重點大學仍保留偏學術的科系
對於提早進入職場,日本相較於我國是相當重視的,
高中畢業即就業,或者是考取職業學校在日本是常態,
對於未來進路規劃,也給予高中生有足夠的彈性選擇其課程 (選修或不修)
這樣得到的結果雖說並不如德國的經濟體系完整,
但不得不說日本比起台灣更加重視職業技能,甚至是職場能力。
日本與德國所做到的這些都是台灣不足的部分,
我們給予孩子的思考機會太少了,給予的專業建議也不足;
我們能作的僅有靠自己去摸索,
而摸索得到的答案可能還是社會普遍不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