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的原因應該是出在這類詞彙的用途──「藉羞辱他人而產生成就感」。
尤其是一定程度的匿名環境,產生成就感的C/P值特別高。
今天文章的主角是A女與B男,PTT的網友在下面推「A女已經是B男的形狀了」
主要目的不是讓A女看到,而是讓不喜歡相關言論的網友看到,進而出現正反論戰,
藉以達成受人關注的目的。
如果今天A女是公眾人物,感到不適而在FB上反擊,對於推文的人更是賺到,因為有
更多人關注這個由他所發起的議題。進而反擊「網路跟現實無關」、「母豬崩潰」等
等說詞,讓這類文章的關注度持續延燒。
相反的,發表羞辱性言論的網友在群眾之中所需要相對付出成本非常少,
一是匿名發言,
其次出現相關言論者眾除非太過於針對,不然被追究責任的機率非常的低。
只能建議看到相關言論產生不適的第三人當作沒看到。因為這種人的嘴巴是管不住的
,甚至你去跟他論戰只是剛好滿足他討戰的需求。有人就是刻意在網路中扮演這種令
人產生不快的嘴臉,藉由引起別人的不快讓自己覺得爽。
前面也有人提出提升網路使用風氣的道德感來改善這種狀況。
但是對於匿名又免洗的帳號,這種提升道德的方式是無效的,只能透過版規規範。
如果說刻意裝白目的人有20%,那其餘80%都是無所謂跟風推文看好戲的人。
這80%不是真的仇女或刻意仇女,只是這類的議題在他們的心中根本無所謂。
所以正反兩方誰吵輸了,這80%的人都會站在贏的那方取笑敗者。
打個比方,台灣中職的四隊,其中LM與兄弟吵的最兇。
當然球團或球迷當然也都曾經有爭議的地方讓其他非支持LM或兄弟的球迷不爽。所
以棒球板上三不五時在吱爪大戰時,其他兩隊球迷都會去站在吵贏的一方取笑敗者,
因為他們是局外人。
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眼不見為淨。因為偏激言論的背後,使用者只是在角色扮演而
已,又或者只是圍觀看好戲的局外人。這兩種人都不會願意真心誠意的跟你「討論」。
而且網路言論的尺度只是意識形態,難以辯出什麼對錯,最後只會無限上綱而已。
結果就是「0」或「1」,要嘛不禁,要嘛全禁。因為,哪些話什麼該禁什麼不該禁,
誰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