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mtrash (千哩吹徐)》之銘言:
想回應k大的文章,但內容並不是想針對標題的膠原蛋白,
我想回應的是一個更基本層次的問題:現代臨床醫師的專業究竟為何?
還是先順便提一下標題,
先自我揭露,我本人是腎臟科醫師,因此,我並非膠原蛋白專家,
那麼,皮膚科醫師就會是膠原蛋白專家嗎?
答案是未必。
但我知道的是,關於一切「要治療到人體皮膚上的東西」,皮膚科醫師一定是專家。
因此,如果我只是想知道膠原蛋白的各種分子生物資訊,我不會想問皮膚科醫師,
但如果我想知道膠原蛋白對於人體皮膚的療效,
對不起,如果時間有限或只能選一個人的話來聽,那我還是只會選皮膚科醫師。
這就可以直接帶到本文的主題,究竟醫師的專業是什麼?
我是腎臟科醫師,我的專業是洗腎,
A是心臟科醫師,A的專業是做導管,
把我和A交換,雖然在法律上是允許的,但我們其實都不會做對方的事。
那麼,100個醫師有100個專業,難道就沒有什麼最根本的共通性專業嗎?
有的,臨床醫師最共通的專業,就是「對於人體臨床試驗及證據的判斷」,
重點在人體及試驗。
不管是哪一個專科,解讀人體臨床試驗的邏輯都大同小異,
這就是醫學證據力的準則,放諸現代醫學皆準。
為什麼要這麼強調人體試驗?這其實就是近代醫學進展的血淚史。
醫學直到上個世紀中期,都還停留在經驗性的科學,
因為系統性的生物統計方法學的發展遠慢於藥物、醫材或公衛,
因此許多的療法都是「經驗」與「傳承」再加上手法很原始的統計資料。
不可否認,經驗與傳承的進步,就可以救到很多人,
但人類是會進步的,當大多數得病者都得以治療時,
此時的標準就會慢慢地變成「不要讓無辜的人因醫療而受害」。
這個邏輯其實很好懂,比如去看世衛對第三世界的醫療白皮書,
會發現有些醫療政策,是救9個人殺1人,
這類型政策基本上不會在歐美國家使用,
但因為第三世界的相關疾病死亡率太高,且經濟又困難,
因此雖然知道治療有害,但在整體考量上,還是會推廣。
再另外舉個例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E%E9%82%A3%E8%A5%BF%E4%B8%81
這個老藥在上個世紀約七八零年代的歐洲,曾導致一波蔓延性的腎衰竭,
簡單講,就是止痛藥濫用到洗腎。
(ps.查台灣的藥品資料庫,含此成份的藥品其許可證都已被註銷)
如果是在現代的醫藥產業,藥物有經過完整的細胞、動物及人體試驗及上市後追蹤,
那這個藥在現代要上市的機率基本上就是微乎其微。
而人體試驗當然不是黃金準則,事實上,人體試驗本身也分等級的。
不管是哪一科的醫師,都一定在自己的專業有遇過
「初期人體試驗效果很振奮人心,但後期人體試驗卻發現死亡率不降反升」的血淚故事。
如果是藥品還沒上市,那這個血淚故事就是藥廠的股東們要吞下,
如果是藥品上市後才發現,那麼要吞下的人還多了開藥的醫師及服藥的病人。
就是因為這種血淚故事數十年走來始終如一,醫學界對於藥物上市的標準才會越趨嚴格。
最基本的標準是:
1. 沒有人身上用過的藥,絕對不可以稱其為安全
2. 沒有經過有信效度的雙盲人體試驗,不能稱其有療效
這樣的標準,帶來的優點就是讓大規模藥害發生的機率,隨著年代的前進而減少,
當然,這樣的標準也不是沒有缺點,
比如罕見疾病,因為病人數量太少,有統計效果的臨床試驗根本做不起來,
因此很多罕病的藥,是卡在政府不敢批準其上市,但病人只想死馬當活馬醫,
這也才導致罕病藥物有專門的法規去特許其使用。
最後,大部份的臨床醫師,注重的還是救命與提升因病而下降的生活品質。
膠原蛋白可救命嗎?答案是不可。
膠原蛋白不用會讓生活品質下降嗎?如果用生活品質相關的問卷指標來看,
膠原蛋白能讓生活品質上升的效力,就算有應該也不太高,
最主要大概就是讓精神生活感到更富足吧!
而關於膠原蛋白,不是專家的我,只想問:
「請問有沒有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資料可以給我看的?」
在沒有看過任何一篇第三期臨床試驗報告的結論之前,我是不會認為其有療效的。
最後,我在洗腎室,也很常遇到病人拿著某牌的健康食品來問我是否可以吃?
我的SOP皆如下:
1. 拿起來看有沒有相關字號
2. 閱讀其成份,看有無不適合洗腎患者的
3. 如無不良成份,標準答案幾乎都差不多(台語情境):
「這是合格的食品,買來吃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效果我只能說不確定。不過,但東西這一
定很貴(病人都會點頭),我比較希望你把同樣的錢拿來買魚買肉,可以吃得更補更營養
。要買也不是不行啦,如果錢太多用不完還是可以買。」
ps.此時大部份病人的回應都會是「這是朋友送的啦,那我加減吃完就好了」
最後的結語是,你不是醫生,就請不要隨便宣稱什麼人體療效,請尊重專業,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