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買這本書是因為FB追蹤有人按讚,所以買來看,
得知她死後,父母又有聲明,是她個人的故事,
故我又重讀了一次,我解構的方式又產生了小小的不同。
其一、角色設定個人猜想
作者應該是將一受害人拆做多人,以時間或遭遇為分類,將事實分割。
怡婷和思琪(靈魂雙胞胎),應該作者設定的對照組。
思琪是「受害期間」,更準確的說是「受害到發瘋」這期間。
怡婷是沒有受害的另一個次元(假設受害者沒遇到這件事)或尚未受害的女孩們。
伊紋是受害後未痊癒至與先生相遇的期間,
而懷孕流產可能是種對師愛的隱喻,又或是曾為真實混揉而成已不得而知。
那個一維可能是將加害者原形拆成李師及一維。
曉奇是「如何被甩掉的期間」。
這四位女孩的對話(內容篇幅幾乎是伊紋和思琪對話),可以想像成
未痊癒的受害者與過去的受害者的對話,
而最後伊紋對怡婷大篇幅的對話,應該就如書評所說,是作者要告訴大家的話,
也是出書的動機。
其二、篇副長短
作者說過,一但發生就回不去了(我不想說什麼插不插的),看過書的大家,
可能會感受到非常無助非常無助的氛圍,而且非常大篇幅的訴說,
而其實受害者是有跟母親(家庭教育),
內文:「我們家什麼教養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上網(社會求助),尋求幫助的,
內文:「鮑鮑換包包?」還記得嗎?
甚至是律師。
大家發現了嗎?
非常短,短到眇一眼就過了,可以看的出來,受害者是想要被幫助的,
但處處撞牆。
寫小說的作家,對於篇幅有些是很在乎的,有些人是不經意的,而這種短到不行的求助,
我認為作者是絕望而不是覺得可以省略不交待的。
以上是很個人的心得,分享之。請大家好好照顧大家的怡婷們,別讓她受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