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99389
〈自由廣場〉契爾許先生的世足賽陰謀論 2014-07-27
◎ 林冠吾
當德國足球隊在世界盃奪冠時,啤酒乾杯、歡呼響笛、煙火噼啪聲充滿了整個柏林的夜
晚。然而,我不禁回想起那位對足球「冷感」的契爾許(Kirsch)先生。
就在德國以七比一「屠殺」巴西隊的那晚,喧鬧的咖啡館裡頭,這位契爾許先生全然不
為所動地冷眼看著群眾的瘋狂與激動。受到好奇心的驅使,我便禮貌地問他是不是不喜
歡足球。
他似乎感受到我的「異樣」眼光,卻不以為忤,坦然地說道「我小時候很愛踢足球的,
那時在球隊裡大家年紀都很小,根本不懂什麼是輸贏,也不在乎這個,所以,每次都玩
得很開心,隨著年紀越長,教練開始教我們如何運用一些詭計去贏得球賽,別的球隊同
樣地也是為了贏球不擇手段,經歷了不公平的比賽後,我發現足球無法再帶給我任何的
快樂,所以,決定不再碰它。」
我心想,進過社會大染缸的人都知道,競賽本來就很黑,依循的是弱肉強食的原則,越
狡詐,越懂得取巧的人,自然越有優勢。這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吧!契爾許先生這人,
要不是太單純,就是道德感太重!於是,我不以為然地說道,「那又如何?不玩足球,
看看球賽,無傷大雅吧?更何況這是世界杯耶!都是國家頂級球員,事關國家顏面,又
不是讓小朋友踢踢開心玩玩的遊戲。」
沒想到,他正言厲色地回道:「你以為足球只是娛樂消遣的健身運動嗎?在我看來,它
根本不是運動員的舞台,而是跨國企業的商品展示場、政客的作秀舞台,更是愚弄人民
于無形的高明政治手段。正是世界杯足球賽,愚民效果絕對是頂級的。」
我聽了為之一震,不過是踢球的運動,怎麼被他攪到商業炒作與政治權術上了,這會不
會扯太遠了?他看我一臉驚疑,不甚信服的神情,繼續說道,「今天的運動員全身上下
都是Nike, Puma, Adidas等運動商品與其商標,為這些跨國企業打廣告的利潤,恐怕比
他們做職業運動員的薪水還高,運動員早已變相成了商業的附屬品。全球有多少人盯在
電視機前看世界杯,還有人不惜熬夜或請假。那球員踢球近距離的超大畫面,一次又一
次重播的是他們腳上的鞋,你想,還有比這世界杯更卓越的隱性廣告平台嗎?對政客而
言,再也沒有比世界杯足球賽更好的機會,去塑造自己的親民形象。現在有哪一個德國
政客膽敢說他『不愛』看足球的?我相信沒有!」
他看我開始陷入沈思,趁勢追擊,「你聽過這麼一句話嗎?『當足球、啤酒、以及所有
賭博形式充斥于人們的心智之時,要去控制他們就易如反掌了!』這話不是我說的,而
是歐威爾在《1984》裏的一段話。」哇!歐威爾可是我最佩服的世界名作家之一,
《1984》這本書我老早就拜讀過了,但事隔多年早已不記得任何隻字片語了。
契爾許先生沒等我發表任何意見,毫不放鬆地繼續說,「你也許覺得這話說得很抽象,
道理其實很簡單,足球之于現代德國,就像競技場之於羅馬帝國一樣,看似無傷大雅的
娛樂,卻是讓人民狂歡智昏的統治利器。每次世界盃,當大眾專心關注德國足球隊的賽
況之際,德國國會都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快速通過不利於人民權益的新政策,舉實際的例
子來說吧!2006年是調高營業稅,2010年調高公立的健保月費。更誇張的是2012年歐洲
足球賽,一分鐘不到就通過新的戶口登記法令,允許居民登記局將公民的私人基本資料
如住址、電話、生日出售給商家,還完全不需要取得當事人的同意。今年則是大大調高
國會議員的薪資。你若不信,可以上網查。這些侵害人民基本權益的法令,在正常的情
況下,是會受到民意的強烈反彈,可是,之所以能夠風平浪靜地迅速合法過關,都是因
為大家在瘋足球,自然就沒有人會去注意與監督政府,而媒體投大眾與政客所好,也很
識相地全力配合,大肆報導足球賽況,對這些人民切身相關的重要新決策反而輕描淡寫
地一筆帶過。不但如此,營業稅雖然漲了,偏偏啤酒的沒漲,為什麼?總要讓領社會救
濟金的人也買得起啤酒吧!等大家狂歡、醉醒之後,發現一切已成定局,要反對都太遲
了。所以說,足球賽提供了絕佳的政治障眼法,而且屢試不爽。」
這下,我著實錯愕了!契爾許先生條理分明、論據確鑿,弄得我一時之間不知拿什麼出
來反駁他。其實,我並不是把足球視為神聖不可輕犯的瘋狂球迷,只是偶而跟朋友聚聚
,看看球賽,湊湊熱鬧,就是了,從來不會把它當作是件嚴肅的事。雖然,我的確感受
到球迷們在此時國族主義的情緒特別高漲,但每一個國家都會把自己的運動強項作為國
家身份認同的媒介,像台灣是棒球,中國大陸是乒乓球,澳洲是美式足球等等,這無可
厚非吧!但讓人震驚的是,球賽的背後,竟然暗藏著如此微妙的政治統治權術、商業促
銷玄機。原來,瘋球賽的人民,正是政、商兩派人眼中待宰的肥羊,當他們在歡呼球賽
勝利乾杯的同時,官商也在歡呼其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利益。啊!多麼諷刺的景象。我決
定重拾《1984》這書,再度咀嚼歐威爾先知先覺的警語。
(作者為戲劇學系博士,任職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國際表演藝術文化交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