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過節目之後要說,龍哥其實沒有去思考過體制問題,
而是很單純地用「共同把市場做大」的這個想法提出讓兩個聯盟打最後的final 4。
就像我先前在台籃板有提到「如何繞過籃協在台灣自組聯盟」的議題
#1UXLKx38 (basketballTW)
https://www.ptt.cc/bbs/basketballTW/M.1585796411.A.0C8.html
現行一般來說會有兩種體制:
一種是協會主導,有升降級賽制的「聯賽」;
一種是民間主導,無升降級的封閉性「聯盟」。
兩種賽制主要差別在於比賽的隊伍是否會流動(升降級),
這牽涉到球員的選入(也就是選秀)。
人很重要,現在兩邊爭執最大的點也在於人。
但無論是哪種賽制,主事單位都只有一個。
就我自己的觀點,讓SBL變成社甲之上的社超等級聯賽是SBL繼續下去的路。
這邊不多提了。
龍哥的想法脈絡大概是:
1. 大家要一起把事情做大 ← 前提
2. 你PL+這樣搞下去會讓人才都往你那邊走,SBL會GG
所以
3. PL+跟SBL應該要有共同的一套選秀機制,讓新人走這套流程進籃球體系
4.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PL+跟SBL例行賽可以各打各的,然後打個final 4
所以重點不是在最後的比賽,而是在PL+的運作要跟SBL有共同的框架。
什麼叫共同的框架?
我們拿美國的狀況來說。
NBA
原本美國不是只有一個NBA,還有ABA,最後ABA被NBA併走,ABA的隊伍也留在NBA。
MLB
剛開始是先有國聯,後來才有美聯,兩邊最後共同組成MLB,賽制也各自保留,
最後World Series決定最後勝負。
這邊無論是用併的,還是要共同組成一個跨聯盟的管理單位,
最後都是under在一個共同的框架之下。
(為了完成這種框架其實還有很多背後的努力,
像是聲請釋憲確認美國境內合法壟斷地位,避免未來更多新的聯盟產生)
龍哥說的就有點像是MLB那樣,一個SBL一個PL+,平常可以各打各的,
偶爾來點交流賽,最後打final 4這樣。
但我說真的,即便立意良善,但主事者的態度會決定很多事情。
你說要走NBA模式?SBL能夠併得了PL+?
說要走MLB模式?
所謂「沒功勞也有苦勞」
SBL那些大老們願意放棄經營了1x年的苦勞,跟PL+這些球團「平起平坐」?
或許MLB模式會是SBL那些球團大老們想要的吧?
但我總是覺得只是要更多權力而已。
真的那麼有心,過去幾年為什麼都不去職業化?
要等到富邦切心/達欣離開,PL+出來之後才在那邊小動作頻頻?
老一輩遇到有人跳出來衝撞體制往往都是用
「你不要這樣,這樣大家都沒飯吃,
你就用現在既有的體系來運作,我們一點一點去改」的想法
去「指導」衝撞體制的人的作法。
如果衝撞體制的人真的相信了,在體制內進入改革過程,接著就是套餐吃到飽:
「這樣不行。因為之前都是這樣做」
「那樣不對,你要想怎樣怎樣」
結論「你就是要跟我走一樣的路」,最後就是大家一起爛下去。
這就是柏揚一直說的醬缸文化。
扯遠了,我們回頭過來說。
或許不要用這種和稀泥的態度要求PL+跟SBL去坐下來談,
而是用一種更開放的態度來看PL+跟SBL之間的關係:
對,我說的就是看將來誰併誰,
或是等到FIBA真的罰台灣不能參加國際賽了,再來談更高階的整合。
因為現在雙方的認知根本不在同一個基準上。
當然,國際賽被BAN對我來說不痛不癢,苦的還是球員教練。
但是現在這個節骨眼該花的成本也是得花。
誰叫SBL那麼不長進,玩了1x年職業化的功課交不出來,
看到別人職業化還在那邊請孝女白琴哭說別人搶你手中碗裡的飯。
只是消業障總是需要付出代價。
就像龍哥在節目中說的一樣,
CBA跟SBL共同的毛病都是把所有的心力花在拿冠軍上面,而忽略了市場面的需求。
就像教練會要求球員跑快攻得分時用上籃穩穩地拿兩分,
而不會叫球員用灌籃滿足現場球迷的期待。
過去SBL快攻上籃上了1x年,看起來很穩,但就跟SBL的球員一樣,三不五時放槍。
現在PL+快攻想嘗試灌籃,可能灌不進被笑,但至少PL+正在努力嘗試把球灌進去。
這兩種不同的思維,誰勝誰負,就交給市場驗證。
但我還是覺得SBL去當社超最好啦 =_=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