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騎腳踏車的歷史可以追朔到幼稚園第一輛三輪車, 小小一台, 後面有籃子可以裝小汽車
; 下一台是媽媽騎的淑女車, 前面有籃子裝菜市場買回來的菜的那種; 直到家裡發現那台
淑女車常常被我撞來撞去, 修理的次數變得很多, 我才終於擁有自己的一台變速腳踏車,
一台捷安特的藍色登山車.
那台18段變速的腳踏車在當時算是很"瞎趴"的, 買了車之後我還努力存錢裝了當時很流行
的火箭筒跟牛角, 下了課就是騎著車在家附近晃來晃去. 我一直覺得那台車會陪我直到永
遠, 所以也很愛惜, 每個禮拜三中午放學都會把它牽去河邊洗澡. 不過好景不常, 人人家
裡都有個妹妹, 我也不例外. 某天下課我妹跟我借了車去書局買當時也很流行的香香筆,
結果買完一出店門腳踏車就不見了, 據說前後不到三分鐘, 但誰知道呢? 女生時間的算法
永遠是個謎. 而小藍也就此從我的生活消失.
沒有腳踏車的日子持續了一陣子, 高中跟大學必修的"愛情學分", 沒有機車當個追風少年
就枉費青春了. 而出社會之後身體變得越來越虛, 有一台汽車遮風避雨也是必需的. 直到
前陣子的某天, 朋友約騎ubike, 那天的路線是河濱公園, 一路從松山騎到淡水, 騎完之
後流了一身汗覺得全身舒暢, 心中覺得... 原來全台北的正妹都跑來這了(?), 開玩笑的
, 騎完之後在角落的那個記憶小盒子被打開了.
因此上網做了功課之後, 買了人生的第一台公路車. 到底公路車騎起來是什麼感覺呢? 應
該比登山車省力很多吧? 騎起來會不會像環法選手一樣帥呢(真是無謂的煩惱)? 趁著好天
氣帶著期待又興奮的心情出發,
首航路線是:士林-> 劍南路-> 河濱-> 關渡-> 士林
以下是心得:
1. 公路車可以休閒騎嗎?
本次最有感之一, 公路車休閒騎反而不輕鬆. 想像用賽跑的姿勢來散步; 肌肉緊
繃, 身體壓低重心在前, 這時候慢慢來是在壓抑自己, "阿阿阿, 好想衝, 好想解放身體
懸在半空的力量阿" 內心會如此吶喊.
2. 公路車與登山車平地的差別?
比較省力, 但所謂的省力不是騎起來比較輕鬆, 而是同樣的力量騎起來比較快, 而且快不
少(沒用碼表無法量化, 純粹個人感覺).
3. 公路車與登山車爬坡的差別?
本次最有感之二, 爬劍南路的途中一直在想, 為什麼公路車叫做公路車呢? 明明公路車爬
坡輕鬆太多阿.
4. 公路車的坐墊好硬
本次最有感之三, 秉持著"裝備最簡化, 心靈馬力最大化"的精神, 下半身只穿一般運動用
的壓縮褲. 但騎到關渡時越來越能感受到屁股骨頭與坐墊的接觸感. 為什麼坐墊不做厚一
點軟一點, 這樣穿什麼褲子都不會痛了.
5. fitting
從買車前到買車後一直讓我擔心的一件事, 萬一fitting不好這台車廢一半怎麼辦. 然後
車店只量跨高身高就選車架讓我深深覺得"fitting還是自己多幫幫自己吧".
我是先去competitivecyclist測出適合自己的車架尺寸, 然後再去對要買的車架幾何.
這次首航也順便帶了一串六角板手, 邊騎邊調, 騎完也調得差不多了. 因為是買成車, 車架尺寸
大多也就6個, 買回來之後可以調的大概也是坐墊前後, 坐管高低, 龍頭前後. 個人認為
fitting沒有想像中可怕, 只要車架偏差不要太大(例如差兩個尺寸以上), 剩下的一定沒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