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轉自:http://linus0604.pixnet.net/blog/post/30218001
我家小時候住在延平北路,三段路上有間大橋書店,書店裡面販賣各種不同的文具、字辭
典,還有一些我不知道誰會想買的書。長大點,媽媽帶我們到新學友去買教科書,不過文
具、貼紙或是小禮品,還是會到大橋書店。
我小時候不愛看書,到了大學才突然開竅,知道書這種東西該怎麼閱讀才能順利地讀完,
大學時除了圖書館,學校附近的水準書局或政大書城,是我最常去的地方。慢慢習慣,書
店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誠品雖然有冷氣吹、美麗的文宣品,以及他們營造出來的閱讀精
緻氣氛,我好像還是會想回到小時候那間大橋書店給我的第一印象,除了書安靜的擺在那
外,我並不需要其他,點綴氣氛的裝飾品。
畢業後,在圖書館工作,照理來說我應該不會再到書店了,我已經每天都在書堆裡工作,
何苦再到書店增加自己的資訊焦慮?網路書店的方便,取代了傳統逛書店的功能。雖然有
這麼多理由好阻止我走入書店,但我還是會每週一次到書店巡巡,那似乎是沒什麼了不起
的小事,可我為什麼閱讀這本書哭個不停?
為什麼我哭個不停?
書店有這麼重要嗎?不過就是書店,可我回想國中時921地震,停課了好一陣子,待在家
的時候,最想做的反而是看書,卻無書可看。國中時除了教科書和參考書,沒有其他的閱
讀材料。因為沒有別的事情可做,反而想要閱讀。
看書這件事,常被認為是在經濟狀況不好的情況下第一個被犧牲的,可是人不能不吃飯,
好像也不能不看書。真的到了世界末日,沒有電器用品,沒有網路,除了等死以外,就只
能和書長伴,電影「世界末日」裡燒著圖書館裡的書取暖等待救援。若真的世界末日,我
應該捨不得燒書,否則如何打發漫漫的末日.......
311地震後,來自震災地區的書店從業人員,放不下工作,回到了原來書店的位址,店還
在的搶盡時間用最短的時間復原書店原貌,並重新開業。至於書店已經毀損或遭海嘯沖毀
消失的,嘗試用汽車當行動書店或在組合屋內做起小小的書店工作。這些人不是為了錢,
也不好意思說他們是為了閱讀習慣不可中斷,是有心,為災民漫漫的等待時間,提供打發
無聊的慰藉。
少女愛看的雜誌,小朋友喜歡的海賊王漫畫連載,寶島少年,書中的文字焦躁的反映了店
員當下等待著新書送到災區,心繫著讓民眾的閱讀不中斷。書裡,災民為了了解自己居住
的地方,購買提供海釣客空中俯瞰的攝影集,只想知道自己的城鎮長什麼樣子,並且保留
下震災前的影像。災後,災民另外常買的是感謝函範例,書店所能提供的是書,但就是只
有書可以在這時候發揮它的社會價值。
這本書所提揭的,不是哪裡有美好的書店,不是這些書店如何從震災中重建,而是書店的
社會價值,作為一個資訊的流通口,他們自認自己有責任及義務,為民眾接通外在社會,
拒絕被這社會所隔離或資訊壟斷。
為什麼我哭個不停?
國際圖書館會議的海報展上,印象中日本在震災後隔一年或兩年參展的海報,畫的是災區
圖書館,如何通過閱讀這件事成為支持災區民眾的力量。如果台灣發生了一樣的地震,我
作為圖書館從業人員,應該怎麼做?我們的社會責任在哪?我們的定位在哪?我們可以保
證在最短的時間復原開館,提供給民眾一個閱讀的場所。我們會願意這麼做嗎?我們能這
麼做嗎?我們肯這麼做嗎?我們可以像他們一樣做到這麼多嗎?
使命感讓這群書店從業人員,比起一般人更快的打起精神,他們需要提供書給民眾,一個
可以暫時忘掉痛苦的地方,一個在災害過後尋找生命中重要的那本書的地方。我們都應該
提醒自己,工作的使命感何在,勤勉於自己的位置上。
為何我哭個不停?那些書店從業人員的態度正是我所追求的,我在我的位置上,找到了!
附註:我推薦兩套主題相關的漫畫:《破曉圖書館》及《圖書館之主》,在講述圖書館員
的參考服務可以製造的閱讀經驗及機會。
附註:戲劇《巷弄裡的那間書店》,結合了文學作品及生活故事,將書店這個角色鑲嵌進
平常生活裡,也是近年我覺得操作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