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萬曆十五年》的書籤:多重尺度交錯書寫

作者: thegod13 (thedog13)   2016-05-28 15:43:01
(通篇全雷)
書名:萬曆十五年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作者:黃仁宇
出版:台灣食貨出版社 (1985)
從各種有關的文字記載來看,李贄在監獄裡沒有受到折磨,照樣能讀書寫字。審訊完
畢以後,鎮輔司建議不必判處重刑,只需要押解回籍了事。根據成例,這種處罰實際上就
是假釋,犯人應當終身受到地方官的監視。但作不知何故,這項建議送達御前,皇帝卻久
久不作批示。
一天,李贄要侍者為他剃頭,乘侍者離開的間隙,他用剃刀自刎,但是一時沒有斷氣
。侍者看到他鮮血淋漓,還和李贄作了一次簡單的對話。當時李贄已不能出聲,他用手指
在侍者掌心中寫字,作了回答:
問:「和尚痛否?」
答:「不痛。」
問:「和尚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據說,袁中道的記載,在自刎的兩天以後,李贄才脫離苦海。然而東廠錦衣衛寫給皇
帝的報告,則稱李贄「不食而死」。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李贄的不幸,在於他活的時間太長。如果他在1587年即萬曆十五
年,也就是在他剃度為僧的前一年離開人世,四百年以後,很少會有人知道有一個姚安知
府名叫李贄,一名李載贄,字宏父,號卓吾,別號百泉居士,又被人尊稱為李溫陵者其事
其人。在歷史上默默無聞,在自身則可以省卻了多少苦惱。
──P,298《萬曆十五年》
從文字到書寫對象之間的距離可以有近有遠,就像伸縮鏡頭,尺度也會有小有大。
比較近者,專注於寫出人物的外貌、動作、甚至內心想法,比較遠者,則寫出人生觀
、人際關係、環境特色、社會脈絡、甚至是歷史觀點。若以書寫形式來看,比較近者,大
多是寫對話和動作,比較遠者,大多是敘述側寫,或參雜議論。
若將引用的文字依序分類,可以為分成三種尺度:
一、中尺度:簡述李贄下獄的狀況,還有審訊的結果,並提及在當時代其他判決中應
有之下場。
二、小尺度:李贄和侍者的互動,自刎的畫面,以及奄奄一息的對話。
三、大尺度:敘述者由李贄個人之不幸,連結到整個朝代的問題,並帶入後代歷史的
觀點。
若是小說,那大多的篇幅應該是小尺度的書寫,強調的是角色或行動,若是概論,則
會著重於大尺度的書寫,並開宗明義地闡述觀念或理論。
但是本書主要書寫的尺度,並非小尺度,也不是大尺度,而是中尺度。透過本書的中
尺度描述,將引導讀者逐步領略明朝的種種社會景況,像是皇帝的學習過程、大學士的政
事輔弼、朝廷派系如何對抗、地方官員如何審判、文官制度又是怎樣、軍事結構又是怎樣
、學術派別又是怎樣。
但是儘管著重於社會制度運作,但本書不像百科全書那樣,它不會逐條分類介紹:經
濟、交通、農業、教育……那樣會使得社會跟個人斷裂,只見林不見樹,也見不到整座山
,因為少了前朝後世的影響,也少了對其他區域的影響,如果只講社會制度,那就像是一
間死房子。
那要如何將死房子住進人,又蓋在漂亮的草地上?
本書透過重點人物的歷史,像是萬曆皇帝、張居正、戚繼光等等,藉由了解個人的環
境,使讀者認識當時的環境、制度、思想等等,最後敘述者再以其歷史學者的口吻來透露
長歷史的樣貌和個人觀念。這樣多重尺度的交錯運用,使得個人在歷史中有了聯繫,更有
了衝突:皇帝渴望冒險和自由戀愛、大學士夾在政治派系以及皇帝的不和之間、一毛不貪
的清官被視作憨迂、治軍嚴明的武官被文官看不起、自詡超脫時代的思想家卻反覆矛盾。
至於談到如何能如此交錯使用多重尺度的觀點?重點在於主要的敘述者,本書的敘述
口吻如同專業的歷史學者,而且語氣沉穩,文筆流暢,講起話來不戲謔,而談及人物時又
不會過度直視內心,所以這種有限度的全知觀點,得以在多重尺度的書寫中找到平衡,雖
不見得能使其他學者信服,但確實能得到一般讀者的信賴。
但是這種書寫形式,雖然可以輕易地跳動時間順序,可以一會談前,一會談後,但是
卻無法專注地書寫同一位人物,無法像小說人物活靈活現,如果書寫過多,將會觸及缺乏
史料的部分,敘述者的地位也會因此動搖。另外一提,當敘述者的大歷史觀和我相左時,
也曾使我深受困擾。
小說中的人物可以超脫時代,可以扭轉乾坤,但在歷史的洪流中,個人的力量往往是
唯不足道的,不過透過本書的描寫,讀者多少明白個人在歷史中的掙扎與反抗,雖不見得
能改變歷史,但或許能在史冊中散發出一丁點耀眼的青光,至於值不值得,你又是怎麼想
得呢?
六月的書籤:《野性的呼喚》
作者: onewalker (但願人長久)   2016-05-28 21:32:00
李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