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閱讀心得
作者: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 詹姆斯.歐沃斯, 凱倫.狄倫
~~現實妥協的侵蝕,人生如何尋求平衡點~~
無意回顧人生歷程,卻驚醒自己雖然看似在正軌上,卻離自己的內心愈來愈遠,更害怕的是說不出這空虛的意義。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的作者克里斯汀生在書中提出了重要的人生三問,值得一再反芻:
贯 如何才能樂在工作?
贯 如何才能擁有圓滿的人生?
贯 做選擇時,如何秉持誠正的原則?
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作者克里斯汀生討論人生議題時套用了許多企業管理理論,言之有物,不流於心靈雞湯。思考人生議題與做人生規劃常讓人有飄飄然的迷惘,但如果能善用好的理論嵌入人生的脈絡中,輔助我們分類、解釋各種情況,深入探討因果機制進而預測未來,不拘限於經驗的迷思,萃取腳踏實地的紮實感。
一、 誰奪取我們的工作快樂?
書中提出為何人們可能對自己的工作又愛又恨,這也曾是我思考過的問題,透過書中賀茲伯格雙因素理論:保健因素(薪資、工作環境)與動機因素(得到認可、自我成長)解除了我心中對這問題的疑惑,因為在人們心中,滿意跟不滿意是可以分開獨立的,作者的精闢解釋為:對工作不滿意的反面不是對工作滿意,只是對這份工作的厭惡感消失了。也解釋了曾有段日子,內心聲音的掙扎,面對還算穩定工作卻有不滿意的感受,責罵自己不惜福的同時又覺得少了點什麼。
因此,我們需要在工作選擇上學習的是,在保健因素與動機因素尋求平衡點,金錢並不是萬物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能夠想通這一點,我們才能夠踏實做出生涯計劃,以避免不斷的追尋金錢與頭銜的幻影。
如何做出生涯計劃與適應變化,作者提出了生涯策略根據兩種不同因素:審慎策略與應急策略。我個人滿認同此論點,人生本具有不可預期性,特別是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所以人們總是在按照原訂計畫走或彈性變化中掙扎猶豫不決,但如果體認到每個人的生命旅程本就有所不同,就可理解沒有一種策略本來就比較好,作者提出了準則讓我們去判斷思考:若你志向明確,目前工作已滿足保健與動機因素,可依照審慎計畫去執行,但若工作還沒有滿足此兩因素,要懂得採取應急策略,因為成功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重點是我們願不願意試錯
尋覓自己的人生職業,為自己冒險。
二、邊際思考的陷阱,不行動的代價更大
這本書我最愛的論點就是邊際思考的陷阱,突破我對事物思考的框架。邊際思考陷阱意思為:只看見投資必須投入的資金,看不見不投資要付出的代價。簡而言之,不做的成本。出社會後的我,幾乎沒意識到自己漸漸被工作綁架,上班與下班是不變的固定模式,常用世俗的成功標準當作快樂的量尺,面對學生輔導時卻能量匱乏,感受到瓶頸,卡住不對勁,因為人無法給予自己沒有的東西,而我也無法面對下班與自我相處的空虛,忽視發展自己最純粹的開心。呆板地認為反正學跳舞、閱讀寫作、做志工等這種事情又沒有利益,藉口總是下班只想躺著休息。但或許是被自己逼到ꐊ@個窘境,不得不直視自己的內心,邊際思考的觀點促使我理解到,省下的那些金錢與時間,只是掩埋我的生命在黑暗期,不行動的代價是失去我自己。
公司蓋新廠房需要付出前期成本,才能有利發展,但卻覺得新計劃太昂貴,而停滯腳步,毀滅各種未來的可能性與失去競爭力。個人培養能力與認識自我,需要投注時間、人力與金錢,才可以真實自我實現與面對未來不可預期性,待在舒適圈,可以不負起成長的責任,可以怪罪命運的捉弄,卻忘卻賭注是自己的人生。漸漸地,等意識覺醒時,面臨痛苦結果,因為時光無法倒流。
三、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人生的投資有先後順序
阿德勒的名言: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欣賞作者在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如書中所提,工作雖然可以帶給我們成就感,但只有圓滿的人際關係能帶我們長久的快樂。我也常跟學生強調,生涯規畫不只是單純選科系、找工作,應該定義為人生規畫,把你重視的人際關係也放進去。
我們都了解人生需要投資的重要性,卻不瞭解人生的投資有先後順序。用工作表現當作人生成功標準量尺,就等同於把工作與自我認同畫上等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作者提出,把自己看成一家公司,檢視資源、流程和優先順序是評估自我的好方法。優先順序的基礎根源為價值觀,了解自我價值觀才不會掉入事物表面討論枝微末節。但資源順序分配的困境在於,追求卓越與美好的人生,卻把資源分配在短期可看見的事物(短視近利),例如想要和諧有愛的家庭,卻只提供物質需求給伴侶與孩子,渴望有知心好友陪伴,卻沉溺在社群軟體的好友數與點閱率。如果真心愛一個人、在乎一個人,我們不能總是要求對方體諒我們忙於工作裡。存在主義曾描述: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組合,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感到憤慨,有了選擇時卻感到焦慮。的確,
我們常面臨家人、工作、伴侶等多重壓力,每件事、每個人都需要處理,但我們需要意識到做資源分配抉擇時去符應內心優先順序的重要性。
檢核自己人生目標與資源分配模式差異,就可了解造成我們生活不快樂的原因。當下就可知足,此刻就可幸福,如果我們想變某種人卻沒有用心努力,不就代表著辜負自己,更何況談及圓滿的人生。
四、人生目的三部曲:畫像、投入、量尺
每個人都是一首詩,一首歌,靜下心來琢磨人生畫像,沉浸投入並時時對照內心的量尺。
第一部曲:你想變成什麼樣的人
勇敢地拿出一張紙描繪自己理想人生畫像,這是一個思考過程,也是個追尋旅程。若感受到自己的描繪畫像不對,應勇於修改自我畫像,因為生涯策略是由審慎與應急所組合,有彈性才有人生寬度。如同《徬徨少年時》德米安母親的教誨:
人們必須找到自己的夢,這樣一來,這條路就會變得輕鬆許多。不過,沒有一個夢可以永遠持續,每個夢都會被新的夢取代,我們不可以想要緊抓任何一個夢。
第二部曲:發心投入
資源有限,需要智慧分配。描畫出人生的圖像,目標像是燈塔般給予我們指引,但若沒有出走探索一番,就是把自己困在象牙塔。作者為了堅持信仰,排除生活其它因素的干預,每日定時禱告思索信仰的問題,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人,也是上帝要他成為的人。
第三部曲:正確的量尺
作者在尋覓多年後,了解自己人生最重要的量尺只有一個:我可以幫助多少人。對目前的我來說則是:傾聽內心的聲音,相信自己的直覺,如同天使卡拉貴爾告訴我:注意你身體與情緒上重複出現的感覺,它們顯示神聖的指引。斜桿青年作者Susan Kuang也曾提過:追求優秀,成功隨緣。擺脫外在的束縛,就能感受到內心力量的強大。
衡量人生不易,但一旦出發了就能感受到內心滋長的堅定,我相信複雜的人生沒有盡頭,追求過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