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租書店還看到另一本保
羅奧斯特的《機緣樂章》,今天
程又去店內租閱。
卷首引錄超過 10 則英語讀書界的佳評和把這本小說
翻成中文的譯者都誇讚作者是擅於說故事的高手,這是一篇
“好看” 的 “故事” 云云,那是當然。在某種批評話語裡
,加了引號的 “好看” 往往意指觀閱該作品可以抛掉〔=不
妨放棄、不用理會、免查驗証照資格〕討人厭的門檻〔常常
是作為一種學問的理論或分析架構〕,因而給予最多顆星的
意思。但我拂逆大家〔應該也包括作者本人〕的意思,以為
《機遇樂章》除了是一篇好看的故事,同時也是內建理論與
批評,“不光是好看的反故事”。
在讀者的閱讀經驗上,一般小說都有明顯、
清晰、大條到可以作為主幹的故事線,模式化正
是這種主幹型的故事線被襲用到成為讀者熟悉的
套路以後,人們給它貼上的辨識標籤,其中又以
“好人與壞人的預置法” 最為典型。
這種讓讀者拿起書來可以輕鬆依循人家
安排好的故事線一路順著閱讀的小說,就好比這篇故
事開場主人翁一駕車上路就向前行進開個不停的美國
線性公路,小說讀者就這樣一條公路換一條公路流浪
,直到煩膩,才從單調乏味一路直行的幹線下來,換
走東西南北村里小鎮不時岔來岔去的小路。
在通俗的閱讀裡,小說=故事,小說家修
築故事線,構想一個又一個最起碼要 “有戲”
的情節來延續故事,但是 Paul Auster 這本小說
似若有意違反常規操作,讓每個角色、每段情
節都反向朝澆熄故事、沒戲唱的方向走。
有經驗的讀者按故事線閱讀法,讀到自稱德州撲克高
手,可惜缺少賭本跟有錢肉腳進行豪賭的波奇都有預感他八成在搞
詐騙,這老哏嘛;突然大幅提昇實力讓對手輸到脫褲不止還加碼賣
身當奴工抵債的邪惡富翁背後一定有什麼類似上帝的謀畫,這樣才
有故事性嘛;最後那個 call girl 似乎真是好人,打算冒險探聽可能
已遭殺害的失蹤者消息,自願幫忙查明真相,這樣故事才繼續有戲
唱呀,但她連同作為第二主角的失蹤者居然就此沒了下文;被指派
監工的老樸要嘛是善良的普通人不然就冷血虐殺者,小孩要嘛是無
心的告密者要嘛純屬主角監禁久了生出疑心妄想,結果 Paul Auster
壓根兒沒處理你以為二者必居其一的簡單分類,結果、答案都是不
了了之;尤其到了最後,到底納許可以重整自己的人生,再次上路
?還是捱不過考驗放任惰性沉淪,以為這是小說捱到最後才要揭曉
的故事主幹線,Paul Auster 卻沒來由沒預兆沒提示完全沒道理就把
在書頁上謀畫已久的故事揉成紙糰,把寫了半天你也讀了半天一干
角色人等全都扔進字紙簍作廢了結。
所有的哏都不成立,也沒另作安排,讓它們走另外一條
線,變化成另一個哽,單純只是沒繼續=放棄後續,從此
沒下文,這是一種有意為之讓故事自然脫哽的反面手法。
一直都這樣,每個角色都這樣,都不是作為讀
者已走慣的“故事的線性公路”上一塊標誌前方的
路牌被安排出場。就像角色玩梭哈或買樂透,拿什
麼牌中不中頭彩只跟機率有關,可以是這樣,有可
能是那樣,但可沒一定就得把碰上的人事地物全兜
在一起湊成局,高潮迭起峰迴路轉,讓讀者看得過
癮的戲劇成份其實只是小說家與讀者共謀的“說故
事的意志”。
《機遇樂章》可以讀成保羅奧斯
特不動聲色教訓小說、小說家與讀者
之閱讀暨書寫習慣的後設批評,也是
暗藏反小說題旨的好看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