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推薦:深度工作力
推薦指數:★★★★★
網誌好讀版 https://goo.gl/7fHUv2
這本書是跟上一本深度職場力 https://goo.gl/NeukpL 是同一個作者,
這作者真的蠻有他的一套的,
深入淺出的把他對很多職場上面的觀察或是建議寫的很深刻。
這本書跟深度職場力雖然名字看起來很像,但是其實內容完全不一樣。
深度職場力是在談應該要從從「追尋熱情」轉變成「鍛鍊實力」,
專心讓自己變強,並且取得一定的人生自主權。
但是這本『深度工作力』是在談『如何有效的專心進行深度工作』。
這本書對我而言很有幫助,
因為工作形態的關係,我們通常不會有一個固定的辦公室或是座位。
常常都是在不同供應商的工廠或者會議室裡面跟大家一起工作。
在這種狀態下,如何在紛雜的會議裡面或是候機室中,
如何有效的考慮每一個工作項目且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例如我只有一小時的空檔,我應該先回信?寫會議記錄?還是寫一份報告?
我們先要從『深度工作是什麼?』談起。
『深度工作』是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
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到極限,
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而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
值得注意的是,這邊的深度工作不只談的是專心程度,
更加重要的是深度工作所產生的價值。
深度工作的價值來自兩個方面
1. 保持很快學會複雜事物的能力
2. 必須使出渾身解術達到工作最佳績效
這是在全球化的資訊時代,以及未來的AI 領域裡面,
有太多的文章指出大部分的工作將會被取代,
我們甚至無法預言哪一種工作會全面消失,哪一些新的工作型態會興起。
因為時代變的太快,所以我們必須更快的用新方法學會新的工作技能,
並且在別人還沒達到終點前,先培養出自己出類拔萃的關鍵技能。
當「深度」越稀有,就越值得你投入。
既然談到深度工作,就不免談到為什麼『深度工作』難以培養?
原因就在我們現在實在有太多可以分心的事物。
不管是一封封一直進來咚咚響的郵件,或是在即時通訊軟體上的閒聊,或是誰誰又在臉書上打卡。
作者把擁抱分心的原因大概概括成4種:
度量黑洞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收發Email,
但是卻無法衡量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傳遞訊息,而非專注在當初被雇用所處理的工作?
我們難以數字化的衡量不收發mail 或是收發mail 帶來的損失或是價值。
而頻繁的收發Mail 絕對是破壞深度工作力的一項行為,但是難以衡量損失與價值所以我們視而不見。
最小阻力原則
在企業環境中,由於缺少各種行為對企業獲利影響的反饋,
我們傾向於採用當時最容易的行為。我們只要一直檢查mail 跟點開收件夾就會讓我們好像很具有生產力。
但是同樣的,我們也讓這些郵件或是附件主宰了我們的生活,而非仔細思考工作後,來決定下一步。
推薦延伸閱讀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https://goo.gl/K1Aarb
以忙碌代表生產力
知識工作者可以有一個很明確的標準知道自己的生產力。
但是對於很多經理人來說,他們必須回應模糊不清的急迫事務而感到焦慮,
所以很容易處於一個困惑的精神狀態。
因為難以衡量生產力,例如一個小時組裝幾個零件等這樣有指標的生產力,
所以很多知識工作者重拾工業時代的生產力指標,
以明顯可以見的方式做很多事,以忙碌代替生產力。
網際網路狂熱教派
現代資訊社會裡,網際網路變成一種集體宗教狂熱,
彷彿我們必須擁抱網際網路的一切,我們必須不顧一切的在臉書點讚或是發表推特,
不然就會被巨大的資訊洪流給埋沒了。
但是,深度工作者在科技網路壟斷時代有一個劣勢,
深度工作是建立在品質,技藝和嫻熟這種十分老派的且『非科技性』的價值上。
這種應該被建立的價值,逐漸被社群媒體等造成分心的高科技行為取代。
到底是要寫一本很棒的小說,但是足不出戶 ;
還是要每天一直在網路上跟讀者哈啦,但寫不出曠世巨作?
那到底要如何進行深度工作呢?作者提出很多原則,
在這邊提出幾個比較有趣與對我來說比較有用的方式。
確立你的工作哲學
為了能夠更有價值的進入深度工作裡,
我們必須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進行深度工作。
其實基本上就是根據自己的工作型態,找出一段可以深度工作的時間,
不管是一年,兩週,或是每天兩小時。
這種安排的重點在於,排出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進行深度的工作模式。
1. 修道院式:向外宣布與世隔絕,適用於小說家,或是哲學家等需要長時間思考的工作。
2. 雙模式:一年或是一段時間與世隔絕,例如教授等工作可以適用這個安排
3. 節奏式:在一天當中選擇一個固定時段深度工作,例如沒有人吵你的清晨或是深夜。
4. 記者式:隨時隨地將自已切換至深度工作時間,但是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有訓練過的老手。
要懶惰
這個提議乍聽之下有點怪,但是其實重點就是在長長的工作之後,
不如慢下腳步,放自己休息一段時間,讓心智與專注力都獲得心得能量。
而且,停止思考有助於領悟與獲得能量。
當有些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時,不如吸收相觀的資訊後,就放下來做其他事情,
讓心智的潛意識層來領會。而這種結果通常會超出預期。
作者在這裡提出一個『關機模式』。
在每天闔上電腦之前,先強迫自己進行『關機模式』,
例如先確定今天目標有達到,並且確認明天要做的事。
如果有些事你認為晚上可以做,作者的建議是,那就別做了吧,
因為晚上少做的工作通常沒那麼重要!
練習生產性冥想
作者在這裡提出一個新概念,『生產性冥想』。
跟一般所稱的冥想不太一樣,
之前大家因為專注力所練習的冥想只有專注思考,但是並沒有一個特定的題目。
而生產性冥想就是花一段你會用上體力,但是不用上腦力的時間,
例如散步,遛狗,淋浴等,集中注意力在單一且明確的職業問題上,
可能是擬文章的大綱,或是修改一套企業策略。就像正念冥想一樣,
你必須要注意力飄走或是停止時,持續把它帶回思考的問題上。
這個練習目的不是了改善生產效益,
最大的目的是可以改善深度思考的能力,藉由強迫抗拒分心的肌肉,
藉由強迫把注意力推向單一問題的最深處,磨利你的專注力。
我通常是在慢跑或是游泳的時候會做這件事情,不得不說我覺得挺有效的,
很多平常沒有發現的工作問題,在沒有旁人打擾下,就可以有靈光乍現的可能。
就算沒有,也至少是一個鍛鍊意志力肌肉的好機會。
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
在每一個工作日的開始時,為自己指定每一個時段的工作。
當有任何外在的緊急事務進來時,重新安排一下工作日程。
時間表的目的不是束縛,而是一種深思熟慮,迫使我們持續花片刻來思考我們的每一天。
量化每一種活動的深度
當然也有人會問,那到底什麼算是淺薄工作,什麼算是深度工作?
作者提出來一個妙的概念,來量化我們每一個活動的深度
『訓練一個聰明但未受過專業訓練的大學畢業生,完成這項工具要多久?』
根據這個指標,可以讓我們在安排每一個事務時,判斷他是淺薄或是深度工作。
如果是大學生很快上手的事務,不需要專業知識,則可以視為淺薄事務。
但是如果是大學生要許多月才能承擔的任務,代表這項工作需要運用得來不易的專業。
我的工作比較偏向作者說的,每天都有各種無數的干擾或是天外飛來一筆的事務,
而且公司內部文化也強調即時反應。
現在,我會在每天一開始之前,先想一下我今天需要做什麼事情,用一個老派的方式安排順序,
接下來,心裏對於哪一些是深度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並且先安排哪一些時間要做這些比較難的事情。
這些事務通常是比較需要專心一志,例如下一個季度的預算安排等等,
這時候,我就會盡量跟外在世界隔絕,例如戴上耳機(Spotify 有一系列work 專用的歌單很好用),
告訴自己這一個小時之內,我不收郵件,盡量不會回訊息,
除非是緊急狀態(例如大老闆找我之類的)。
我發現這樣做之後,效率真的有變好,好像有更多時間多出來了。
推薦延伸閱讀 輕鬆駕馭意志力 https://goo.gl/U2UMKX
最好的時刻總發生在一個人自發性的發揮身體或是心理的極限,
完成困難和有價值的事情時,這種時刻,稱為『心流』。
有趣的是,工作實際上比休閒時間更容易獲得快樂,
因為就像心流一樣,有內建的目標,反饋與挑戰。
懶散且無法專注的心智會固執於你生活中有哪些不如意,而非好的一面。
應該要選擇關心的目標,全神貫注在這些事情上。
真正的獎賞不會留給那些閒適的使用社群網站無意義浪費時間的人!
這本書推薦給那些對於嚮往有效率深度工作與貢獻的工作者,
讓你可以在外在紛雜的世界中,還是能快速且堅定的踏著自己的腳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