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lzeatolives (jakura)》之銘言:
: 書的價格是理由,但不成主因,畢竟以台灣人愛算cp值來看, 買書的cp值不算低,
我覺得是主因 或者說是極重要原因
台灣書籍出版業銷售額最高峰是2010年的367億元 此後七年內下滑到185億元
https://group.dailyview.tw/article/detail/907
這剛好對應我在#1QSrSa8S文中所提供的數據:
我就只給你看新聞
http://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80128w001
據估計,近兩年來的書價提高了2成。李令儀擔憂的表示,3年或5年之內,書本有可能走
向精品化,價格提升、印量減少,然後書很快就絕版。對出版界而言,那將會是什麼樣的
未來?
書價就算打79折,這兩年還是比以前貴了兩成,還不算2009年就漲過一波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01568
從2008世界經濟風爆 至2010年書市開始雪崩
恰恰反映可支配所得下降與書價上漲 導致的購買量下降
說到底 還是錢的問題
: 我認為也許真正的問題是沒有太多值得買的本土好書。
這問題也是牽涉到錢 原因我在下面說
: 更具體而言,高品質的本土出版品,尤其通俗文學,比較少得到它應有的宣傳。
: 當你走進金石堂、誠品,榜上前十名的本土書都是政治人物自傳、心理諮商書籍、
: 居家整理、商業之類的書,你會想買嗎?不是説這種書不好,它們也有它們的客群,
: 但當買榜的情形這麼嚴重(或說台灣人真的愛這些書),逛書店的價值就降低了。
: 尤其文學類,台灣書店翻譯書很多,這讓很多讀者受益沒錯,但反過來必需問,
: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不是因為本土文學作者的書不夠多嗎?
: 這幾年來有哪些本土作家的書真的能引起迴響?數來數去也不到十個吧。
一個作家的養成 要有足夠的土壤 起碼要能有足夠的收入 對吧?
但現在出版社光活下去都難了 那他能分出多少預算培育新人?
出版社賺不到錢→預算下降→容錯率下降→無法給新人足夠的錢or心態保守化→新人無法
存活→新作減少→市場選擇減少→消費者不買單→出版社賺不到錢
惡性無限迴圈
那消費者為什麼買單能力下降了?
不就是因為可支配所得下降+書價上漲嗎?
你說的本土作家消失 或者某些類型的書變多 這就是出版社賺不到錢所導致的結果
而出版社賺不到錢 在我來看
∵出版社出貨量下降→提高單價→價格不合理
∴消費者不買單
所以 不是本土作家減少 而是市場養不起這些作家
說到底 今天市場會雪崩 還是出版社自己把市場玩壞的苦果
: 如果本土書做不起來,那我們只需要印刷業和譯者就好了。
: 別說是實體書店了,我們來看看博客來排行榜:
: https://imgur.com/J2PfhyM
: https://imgur.com/yFAkq6s
: https://imgur.com/jYAqSd3
: https://imgur.com/FJn2koI
: 先看台灣作家哪些暢銷,大致分以下幾類:
: a. 名人系列:如蔡康永、蕭敬騰、嚴長壽
: 這類出現在榜上是全球普遍都有的現象,像美國amazon會出現Michelle Obama
: 日本會出現羽生結弦之類的,這並非台灣特殊情形。
: b. 語言學習:多益、日文等
: c. 生活居家和教養系列:唐綺陽、減醣料理、林姓婦人等
: d. 輕小說
: e. 知識時事型:《中美貿易戰:一場沒有贏家的對決》
: 排除以上,我們看到算是國內原創小說或散文作品的只有:吳念真、《魂囚西門》
: ok, 其實也不必太焦慮,國外如日本美國迅速瞥過去也差不多是這些類型的書,但我們
: 可以注意到,台灣有一種類型是國外少見的,那就是臉書文體
: 這個榜上的包括:肆一、厭世哲學家、黃阿碼等。我認為真正該憂心的是這一類書的出版
: 甚至能上榜。
: 會出版這種書的出版社其實很類似會到ptt抄文的記者,只會從臉書找熱門「作品」,而
: 不去問這樣的書到底有無出版價值。如果到書店(無論實體或網路)看到的都只是一些
: 自己可能有block或不感興趣的文章,那久而久之也會越來越不想逛書店。
: 而且老實說,我發現就連李維菁的最新作品《有型的豬小姐》也有文章是從她臉書跑出來
: 的(婚禮那篇);但老師的狀況不一樣,畢竟她的人氣是臉書時代以前建立的(不過其實
: 老派約會也是有整篇在臉書轉發啦)。
: 我們必需問,「書太貴」真的是理由嗎?
我認為是
: 事實上就是國內作家出的好書太少了,賣得好的要嘛是靠時事要嘛是靠網路人氣,根本
: 很少有被認真培養或鼓勵的作家吧!
: 讀者並非只愛非文學書籍,但能買得下手的都只剩翻譯文學,因為出版社不出版或不宣傳
: 本土文學(尤其新人作家)!
: 為什麼特別談文學?因為日本美國和台灣不同的一點,就是他們榜上一定還是會有本土
: 文學作品,而且不是臉書文體。
其實我真的不懂所謂「臉書文體」有什麼問題?
以前很多散文作品 也是數篇報章散文的合集
你把以前的小品散文拿來和今天的臉書文章相比 也就是差不多的東西
而且也有人在臉書發表詩作 難道還要特別訂一個「臉書詩體」嗎?
巴布.狄倫都拿諾貝爾了 對於什麼文體和載體 其實心態可以開放一點
: 當本土通俗文學饋乏,本土影視也就會沒落,整體就會一直惡性循環哪!所以說到底就
: 是本土文化和娛樂的衰退所造成的現象,怪到價錢或人民素質不能說明問題。我想問題還是出
: 版社:不敢推出本土好作品。(看看上榜的非文學類作品,其實還是很多本土作家的!)
: 希望出版社能好好培育文學新人,不要再把那麼多力氣放在找臉書文體上面了。
: (ps. 但台灣人太愛用臉書也有關,改天談吧)
我是覺得 太多作家的作品 是為本土而本土
結果作品太過刻意 反有一種為賦新辭強說愁之感
因為讀者最後在意的 還是這本書吸不吸引他
當然 什麼是本土 可能也可以吵翻天 這邊就不多做評論了
不過我還是想說 培育新人 還是要錢的 因為容錯率是用錢堆出來的
出版社還是要想想如何擴大市場 繼續把書搞成小眾化、精品化
臺灣書市只會越做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