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葉有慧

作者: biemelo157 (瓜瓜)   2022-03-13 21:32:59
作者簡介
《葉有慧》一書由張西所著。張西是網路作家出身,其發跡是在臉書一個稱為「故事貿易
公司」的粉絲專頁。張西於 2016 年以出道作《把你的名字曬一曬》成名,第二本作品《
你走慢了我的時間》就蟬聯各大通路暢銷榜50週;2018 年推出的限量版《朝朝暮暮》,
開賣當天就完售;2018 年起,連續三年霸榜博客來、誠品、金石堂年度暢銷作家。另外
,在前年誠品「2020年度十大華文作家」榜上,與張西並列同一排的,是大師級的張曼娟
、蔣勳、龍應台......等人。
書籍簡介
《葉有慧》是張西的第二篇長篇小說,前一本是《二常公園》。說是長篇,但篇幅也不長
,全書兩百餘頁,兩個小時內就看的完。
本書的內容主要圍繞主角「葉有慧」的自我認同。葉有慧的生母在生下他之後不久逝去,
從而被生母的姊姊所領養。後續的內容也不難猜想,就是在認養家庭與原生家庭之間有著
認同感的掙扎。除了家庭問題之外,書中還另外安排了同儕之間的認同,兩性伴侶之間的
認同等等議題。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內容討論到最後都會導向葉有慧的自我實現。
這篇心得我打算討論關於「自我認同、自我實現」這件事,不會摘錄太多書中的情節。對
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放心觀看。
內容討論
#《葉有慧》在討論什麼:自我實現、自我認同、我是誰?
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是指個體的各種才能和潛能在事宜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充
分發揮,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的過程,位於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論中的最頂層。
自我認同(Self-identity)是指一個人對於自我特性的表現,以及與某一群體之間所共
有觀念的表現。
讓我們拋開那些高深的的人類學、社會學或心理學理論吧。談自我實現,其實和談自我認
同是同一回事,白話來說便是找到「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且有效的執行它。在本
書中,葉有慧於大半篇幅中便處於尋找「我是誰?」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作者用了許多象
徵性的物件代表著在不同階段時的葉有慧的自我:草莓牙膏、千層蛋糕、雞湯、衣服....
..等等。我個人很喜歡張西在不同的情境中描述不同的象徵性自我的這種手法,就算在不
同的象徵中,時間點有些重疊,但這剛好體現出了一個人的自我多樣性。
雖然並不是本書討論的內容,但永遠要記得。並沒有一個單獨的自我,每一個關係裡都有
一個不同的自我。不是個性、人格或是星座,是我們所處的關係決定了我們的想法和行為

「我們所處的關係決定了我們的想法和行為。」本書大部分的情感衝突都可以歸類在這句
話底下。 角色的本質,是人和人在關係中產生的一種行為期待,是關係裡的人共同達成
的隱性契約。當別人跟我們說一件事時,他對我們是有角色期待的。這種角色期待提供了
行為線索,讓我們不自覺地順應,做出符合別人期待的行為。而這種期待跟角色位置產生
的錯位,往往就是人際關係中的衝突的導火線。
回到我們一開始談到的自我實現、自我認同,或著是「我是誰?」這個問題。「我是誰?
」的答案並不固定,需要視個體所處的關係而定,並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甚至在同
一段關係中,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情境也會這個答案帶來變動。我認為本書大部分的內
容便是葉有慧在盡力攫取這個不定的答案。如果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以這個視角來觀看,
相信會帶來相當不同的閱讀體驗。
#延伸一下:那要如何轉變自我認同?
在本書的最後,葉有慧找到了她的歸屬。書中的情節描述的很概略,似乎幾個場景過後,
葉有慧就突然想通了。其實不然,這幾個場景代表了自我轉變的必經歷程。
William Bridges 在其著作《轉變之書》中寫道,轉變要經歷三個階段:結束、迷茫與
重生。
結束是以往一段生活的終結,但不是生活本身的終結,它只是我們順應變化的過程和必經
之路。結束帶來的脫離有三個含義:環境的脫離、身份的脫離、目標的脫離。在本書中,
送回紅包、在茶樓中與親生父親的對話,都算是一種結束;接著是迷茫。大部分的結束,
都伴隨著這樣一段空虛和迷茫的時期。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結束,不僅是害怕結束帶來的
損失,還害怕結束之後,那一段空虛和迷惘的時期。在本書中,可以說是全書都在討論迷
茫這個階段,但若要細細講究,也許在倒數幾章,那個「整理冰箱」的動作背後的含義就
是迷茫本身;最後是重生。在結束階段,我們從原先的環境、身份和目標中脫離;在迷茫
階段,我們會跟更深更廣的精神領域建立起聯繫;而在重生階段,我們獲得了一個新的目
標、一種新的認知結構、一種新的意義感。在本書中,代表重生的場景自然就是葉有慧與
領養她的母親一起曬棉被的那一段情節。
上面只是對本書做粗略的分類,這三個階段在書中,甚至是人生中都不一定是線性往前的
。平行交雜的情況並不少見,我們總是在一邊告別著某些舊事物的時候想著一些抽象的思
緒,並在心不在焉、走馬看花的同時撞見嶄新的事物。
心得
在書末的後記裡,張西提到她想成為張愛玲那樣的作者,後續便延伸到討論「文學」這件
事情。
關於張西與張愛玲的比較,我認為張愛玲還是遠遠高於張西的。在《葉有慧》一書裡,主
角葉有慧確實面對的許多掙扎,但這些掙扎更像是她自導自演的掙扎,她有很多選擇,她
是自由的,她擁有資源,她卻不願意尋求解方。在我看來,這些掙扎其實就是一種咎由自
取。為什麼不去找心理輔導呢?為什麼不好好找一個人說話呢?葉有慧又不是有心理疾病
,我不認為一個擁有成熟意識的成年人會無法解決家庭認同這件事情。
當然,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我並沒有資格去評論為什麼葉有慧不求援這件事。我們
拿張愛玲的幾篇短篇小說來比較,在《第二爐香》中男主羅杰有悲慘的遭遇,但這個遭遇
便不會是「咎由自取」的。為什麼?因為他的妻子對性生活認識的不完全是在當時的大環
境影響之下的產物,羅杰無可奈何,甚至可以說是無計可施。他能找誰幫忙?神父嗎?學
院同事嗎?甚至連學院的學生都群起在撻罰他了。除非羅杰擁有高人一等的溝通能力,不
然這場棋局註定是個死局。這是注定會發生的悲劇,羅杰的掙扎是無法避免的。在其他著
作,例如《心經》中的不倫戀,也是建構在封建體系下的無可奈何。
對,我認為描述掙扎,描述悲劇的重點在「無可奈何」。《梁祝》的悲劇為何為人稱頌?
因為這場劇情建構在太多的無可奈何之下。有選擇,但仍然形成的悲劇不過是一種愚蠢。
我不是說葉有慧很蠢,我是說作者在描述葉有慧時並沒有刻劃出為何在這些自我認同中葉
有慧會掙扎的如此吃力。產生掙扎的理由不一定要詳細具體,但一定要讓讀者能夠感受。
舉例來說,一樣是現代著作,在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對於絮的感情的掙扎便是建構
在無以復加的「愛」與不為當世接受的「同性」之上。再拿另一本《鱷魚手記》舉例,拉
子的掙扎、楚狂的瘋狂都是有所依據的,我可以很順理成章的對這些角色感同身受,但對
葉有慧我不行。
我的意思是,把《第二爐香》的背景重構到現代重新出版的話,那便不會是悲劇。《鱷魚
手記》中關於同性的掙扎,若在百年之後兩性關係更為開放的時候來看,也不值一哂。在
《葉有慧》這本書中,我有感受到作者想盡力表達的那種尋找自我的意思,但也許這本書
可以將角色刻畫寫得更為深入一些。
作者: cowbaya (靠北啊)   2022-03-14 15:04:00
作者: brella (府城嚴選臭懶趴)   2022-03-17 23:01: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