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冥王星任務:NASA新視野號與太陽系盡頭之旅》(繼阿波羅號與航海家號後,二十一世紀人類再度探索未知星球的傳奇故事)
NASA太空船新視野號於2015年七月飛掠冥王星(離地球約45億公里),創下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成功在2019飛掠距離地球65億公里的小行星「終極遠境」(Ultima Thule)。
但卻少有人知道,在新視野號榮耀的幕後,是一群堅忍不拔,孜孜不倦地實現夢想的夢想家,他們化夢想為現實,對抗嚴峻的現實。拿最少的錢,跑最遠的路,同時還要對抗時間壓力與預算壓力,如果不是有貴人相助,新視野號根本不可能誕生。
本書以新視野號計畫主持人艾倫・史登的視角和團隊成員暨科普作家大衛・葛林史彭的潤筆,再結合所有與冥王星任務相關人物的訪談,共同交織出任務背後的辛酸苦辣。
一切從1930年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開始,到人類太空時代開啟,1980年代航海家一號與二號探索八大行星,也啟發了「冥王星地下軍」,他們想去冥王星探險,於是他們化夢想為行動:
邀集冥王星學者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發表冥王星相關的議程,同時拜訪NASA當時的太陽系探索部門主掌人傑夫・布里格斯博士,提出研究冥王星任務的可行性,發起一人一信支援冥王星任務(有點繞過NASA內部正規的任務選拔)
然而,在起飛之前,總要越過地球表面崎嶇不平的地表,他們必須先通過大大小小的考驗,才得以拿到預算並起飛。
NASA署長換成丹・高汀,他一心想重整航太總署執著大而無當又所費不貲的飛行器的文化。
他的座右銘是:F_B_C(Faster,Better, Cheaper)更快、更好、更便宜
當時艾倫・史登的冥王星350與羅柏・史蒂勒的「冥王星快速飛掠」(號稱飛行器質量只有35公斤,是冥王星350的十分之一)正在打對台。
很顯然的,後者比較符合新任署長的喜好,史蒂勒直衝高汀參加的好萊塢典禮去遊說他,果然正中下懷,至此冥王星350流產,學界被逼著只能研究冥王星快速飛掠,但事實證明,35公斤的飛行器根本做不出來,於是署長覺得被騙,也連累了其他冥王星任務發起人。
為了符合署長提出的預算,艾倫甚至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直衝俄羅斯,跟俄羅斯談判,要以美俄共享榮耀的大旗換到俄羅斯的火箭推進器,但最後因核動力要安裝在俄羅斯火箭上的疑慮,最後以失敗告終。
後來由於發現了古柏帶星體,提供了冥王星計畫曙光,「冥王星古柏特快」的概念於焉成形。
航太總署組成科學定義團隊,開始探討定義冥王星任務的官方目標與完成目標的基本器材規格。甚至發出了比稿競賽,贏家可以拿到美鈔真真實實的打造飛行器,但就在他們交稿後,計畫直接被砍,由於預算問題,冥王星計畫被停止。
一道「停工令」,直接勒令太空總署不得再金援任何冥王星任務。
但艾倫沒有放棄,他開始訴諸公論,去函媒體,投書公論,努力帶風向。
冥王星任務非常的講究時機,由於地球、木星與冥王星三者的相對位置,導致火箭發射有一定時間限制,再加上冥王星已通過近日點,正逐漸遠離太陽,這導致它日照量正逐漸減少,如果太晚去就沒有東西可以研究了,一切都會被凍結起來。
而這也成為冥王星學者們必須盡力爭取冥王星任務的最大理由。
終於民眾群情激憤的氛圍下,NASA宣布復工。
但這次不是從之前停止的地方開始,而是把所有的任務丟出去比稿:偵測儀器、飛行器、地面操作、科學調查。
採取的是計畫主持人制,任務必須符合三大條件:
1.達成所有的科學觀測
2.在2020前抵達冥王星
3.預算必須壓在七點五億美元以下
其中預算是大魔王,只有航海家計畫的五分之一,他們必須拿著最少的錢,跑最遠的路程。
而噴射推進實驗室跟應用物理實驗室都有意願延請艾倫當計畫主持人
而在試探之後,他毅然決然選擇了後者,他必須選擇有決心要完成冥王星任務的團隊。
而這場比稿完全是下駟對上駟,面對經驗豐富的應用物理實驗室,艾倫依然是努力領導團隊取勝。
即使後來團隊獲勝,也依然要面對預算大魔王,要國會撥款才算。
所幸他們成功擠進「十年調查」的第一位,新視野號機會才得以拿到經費開始建造。
但即使建造完成,也成功發射升空,團隊依舊努力的計算軌道、評估風險。
飛掠冥王星就像在太空中穿針線一樣,每個動作必須精準到位,才可以在完美的時機與地點執行。
也才有最後豐碩的成果。
讀這本書就像在陪團隊成員度過漫長的26年,透過作者精煉的描述,還有訪談每位曾或多或少牽涉進冥王星任務裡面的人的想法。使讀者更能身歷其境的去體會,太空任務榮耀背後的辛酸與秘辛。
推薦給所有對太空任務有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