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當紅時我曾讀過
但當時無法理解,便作罷
去年因讀書會再次遇上
這次讀完收穫頗豐
以下分享部分心得
關於「否定創傷經歷」
這裡舉個例子,
一對兄弟生長在父親家暴、吸煙賭博喝酒的家庭
長大後,兄弟分道揚鑣各自發展
幾年後再聚,雙方都有了家庭
哥哥成為了安家良好的好父親好爸爸
弟弟則承襲了父親一切的缺點
弟弟問哥哥:你怎麼變成這樣子?
哥哥回:「因為父親這樣子。」
哥哥問弟弟:你怎麼變成這樣子?
弟弟回:「因為父親這樣子。」
(以上為虛構案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阿德勒主張否定童年創傷
一切都是自己的行為想要這樣做,然後推託給自身的經歷
* 目的論:從過往經驗中找出能達成現在的目的
我曾在讀書會問過大家一個問題:
「是否認同兒時受過傷害的人,長大就能去傷害別人?」
我認為是否定的
就像我舉例的哥哥,正因為受過傷,他知道是不正確的,因此他選擇不去複製錯誤的行為
張亦絢「我討厭過的大人們」裡提及的那些大人
我兒時也曾遇過數次
(以大人姿態欺負小孩、對小孩性騷擾等)
正因為如此,我更記得提醒自己不要變成自己討厭過的那些大人們
所幸我天生是個樂觀的人
再加上自兒時喜愛閱讀
開啟我的世界觀
即便遇困境,我仍相信天無絕人之路
談及情感曾遭受背叛
朋友問:「會不會從此很難相信別人?」
我:「不會欸,我覺得那是他個人的行為,
我只是這次看走眼,
相信經過這次經驗,
下次我更知道要如何判斷與選擇。」
現在能理解為何當時讀不懂
因為當時的我太過在意他人眼光
我只想扮演「他人眼中的好人」
但現在不同,我建構自己的三觀
身邊圍繞著與我三觀相符的親友
這樣的生活,好不快樂。
另外關於課題分離也是我很有感觸且身體力行的一個章節
但寫下去文章太長
如果大家有興趣,再抽空寫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