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之歌》反烏托邦預言
作者: Paul Lynch
譯者: 呂玉蟬
出版: 時報
有讀:https://readfromtheotherside.blogspot.com/2025/01/blog-post.html
--------
世界不斷在某些地方一次又一次的結束,但在其他地方卻仍然繼續延續,世界漠視總
是一個地方事件,他來到你的國度,造訪你的城鎮,敲響你家的門扉,對他人而言,這僅
是一記迢遙的警鐘,僅是一則短暫的新聞報導,僅是已成為傳說的前塵回聲。(第九章)
又是一本不怎麼好讀的書,因為作者一下筆就太過詩意,而史塔克家族敗落的初始又
太過日常,但也正是這樣的一點一點的腐蝕,才顯得敗壞是從多小的一件事開始,而我們
習以為常的日常其實無比美好,且短暫易碎。
這本小說分段很少,角色說話沒有上下引號——它的確是某種詩歌的形式,讓小說成
為一種連綿不絕的哀傷歌頌——作者描寫的,正是一個國家逐漸走向極權的反烏托邦小說
,從男主人參加反對活動被捕開始,缺口的日常還沒被完全撼動,極權的陰影從新聞、工
作、鄰里的消息中逐漸籠罩,女主角艾舒莉還懷有希望,極力維持四個孩子的生活,好讓
賴瑞歸來之後生活回歸正軌,你可以說她堅強,也可以說她傻,顫抖的試圖無視那些越來
越強的訊號,只為了讓這個家還有政權變化前的模樣。
你以為我什麼都沒有做,我只是閒著等你爸爸回來,但實際上我做的事情是,把這個
家維繫在一起,因為,在這個看起來要把我們拆散的世界,這才是現在最難做到的事……
(第三章)
第一個孩子決心參加反抗,第二個孩子焦慮不安,第三個孩子不成熟的狂妄,第四個
孩子小的還只停留在往日的美好,儘管艾舒莉勉力維持日常習慣,上班、要孩子繼續上學
、關心住在別處顯然開始失智的老爸爸,但崩毀已經開始,從大兒子離家開始,劇情加速
進行,作者開始收斂詩意的文字……因為這裡不再需要詩意和暗示,我們曾在新聞裡讀到
的那些獨裁行動正降臨在史塔克家族的頭頂。在極權政府眼中,男主人與大兒子的污點成
了整個史塔克家族的罪,直到戰爭近在眼前,直到又一個孩子遭受傷害,艾舒莉才放棄了
回歸日常的美夢。他們曾是我們,曾是這世界上無數個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上班、上學
,為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吵吵鬧鬧,日復一日,直到土地上的政府決心收起權力,看似平凡
的美好原來易碎,史塔克家族悲劇也就是其他國家新聞上的一則短暫消息。
《先知之歌》是為了過去、現在、未來反覆出現的人類歷史悲劇而書寫。小說的前半
部分節奏很慢,又多用場景暗示風雨欲來,對於習慣現代流行戲劇文化的讀者來說吸引力
不大,即使閱讀到中段,又可能會對艾舒莉的心態很不滿:她不相信日常會被輕易的打破
,她不相信在現代社會國際仍容許這種事發生,她不相信反抗的運動變成戰爭……她不參
與戰爭,戰爭卻逕自來到跟前,帶走一切。直到小說的後三章,情勢嚴峻,艾舒莉才不得
不變成難民的一份子,緊握著逃離的希望沿路磕磕絆絆。
不過,我想,要決然拋下從小到家的家鄉、努力經營的職涯、家庭生活,又談何容易
。
你相信的平凡,原來可以輕易的破碎,原來是有一道屏障阻止極權的破壞才得來的不
易。雖然《先知之歌》的核心議題並不罕見,但史塔克的家庭生活卻是無數個我們熟知的
先進國家中產生活,是現代在非戰爭的民主國家中,普遍且習以為常的生活——
如果在最不可能發生的地方都能發生,那麼,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媒體評論,
卡倫姆・麥坎)
這使得這本小說像是一則警告。
推薦給有耐心,不抗拒連綿的詩意文字的讀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