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原來寫的是: 我覺得侯吉諒的字源流只有出自江兆申
: 不是說侯的字像江兆申
: 當然可能是我眼拙 我有問了大家覺得侯的字還受了誰的影響
: 有人回答侯的書裡自提他從王羲之而來
: 其他的人不是回答侯的字受誰影響 是回答侯的字像誰
: 有說趙子昂 瘦金體 王羲之
: 當然在網路上討論像誰只會淪於意識之爭
: 要嚴謹一點討論出答案只能請大家面對面並且備齊趙王瘦金體等帖子 一一比對討論
: 這工程太浩大了
以對書法的貢獻來說,所謂的書法作為一個民族國家,
你前面的態度非常的政治正確,我也很同意,
所以下次討論我會避免啦(我不知道我這次討論有沒有避免到)
比帖子也可以啦,可是像你的字,就要想超久,然後就放棄了。
某種程度上,我對人類的創造力還算樂觀,
比帖子有點強調結構,確實也能收到:「犯人,就是你 de su」
但我覺得 再此還是要善用另種優勢:身為一個書法學習者的優勢
像我這樣比較少寫字的,使用「比帖子」來看其他人作品並不會太難,
但我的劣勢也在此,
這等於忽略了人類看到同樣的作品,可會有各種亂七八糟的創造性解讀
這部份就是要靠大家討論
比如說,在學江兆申字時,會遇到哪些困難,又或獲得哪些益處
那麼侯吉亮是如何面對這些好、壞,成為他今日的狀況,
這種意見,會比我真的去搬帖子有用,
有用的意思是,對我們來說都學得了一種建構知識的過程
我認為研究江兆申的行書的人,面對一種很奇特的困境,
長期臨習九成宮樣子的人,怎麼能寫出那麼威行書?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這種只會搬帖子,就是一個無能為力的笨蛋。
像是白遷甚曾經又一個特殊的方式來討論這個問題,
不論對錯,我覺得我被說服了,而這可能是基於他本人也長期關心書法創作所致
: : 而且為幫我們完成一些平常我們做不出來的好點畫。
: : 這部分和骨感的連結,我覺得不那麼強,
: 我是覺得因為用這樣的硬筆 所以沒有肥厚 一段線條的兩側大都很直很挺不圓潤
: 這是之所以我認為骨感
: 當然如果你把骨感想成是結構上的瘦高硬挺或其他意象 我們對骨感的定義就不一樣了
以我的「偽」田野考察所知,
惠楓糖的 心經天工 可能最接近他們喜好的狼毫,
我覺得我們可以買一支來試試寫他們派別的字
而且,我印象中他們用的,可能更軟。
不圓潤這一點,
我覺得還要考慮一點,
用一樣的筆,像你這樣常學習書法的人,
一定會不知不覺的避掉這一個缺點,或是盡量縮小這一缺陷的影響。
反正,等你的實驗報告書啦
還有沒有版友願意參與實驗,我可以提供心經天工一支(我用過的啦)
但是條件是要交實驗成果報告到版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