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北極熊的一天》席拉.海德

作者: dawnss (dawnss)   2022-04-25 10:20:16
親自走一趟,更好《北極熊的一天》席拉.海德
網誌版:
https://anapprenticemommy.blogspot.com/2022/04/blog-post_24.html
《北極熊的一天》描述小女孩蘇菲在家裡準備回家作業,為了想盡快看電視,對於北極熊
報告以不到20個字就交差完成。沒想到一隻名叫歐樂法的北極熊竟然憑空出現,並充當導
遊帶蘇菲去他住的北極走一趟。
蘇菲:「這裡什麼都沒有啊!」
歐樂法:「我有很多東西想帶你去看。」
歐樂法請蘇菲吃他最愛的鮮魚排、聽鯨魚音樂、認識冰下動物:海豹、狐狸、雪兔(不過
牠們都躲著熊)、介紹睡覺姿勢及地方、分享自創的寵物鼠、賞鳥樂趣、滑冰遊戲,以及
最愛的極光景色。途中還歷經了因冰塊大量融化,靠著蘇菲的語言天分拯救他們。
尚未成為父母前,自己對於孩童話題常是有看沒有到(視而不見)、聽了沒有懂(聽而不聞)
,像街坊鄰居以觀眾角度切入閒聊;而當小威誕生後,身分從旁觀者轉為當事者則猛然扭
轉三觀,猶如電影《駭客任務》主角Neo重新看見過往未曾察覺的世界樣貌,這種「一旦
發現、無所不在」的頻率錯覺(Frequency illusion)的認知偏差,除了大開眼界外,也開
始從「自以為的知道」真正地踏入「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只有個人化的最佳選擇」
的博大育兒領域。
蘇菲:歐樂法,我要把你的事告訴大家。
歐樂法:蘇菲,我也要把你的事告訴大家。
蘇菲回家後把原本簡短回答的內容重新加上詳細補充,等到課堂可以跟同學分享更多關於
北極熊的事情。
在小威出現之前,理性上知道小孩是什麼,加上自己也曾當過孩子,誤以為這些常識用來
當父母應該足夠。就像《顧問成功的祕密》書中提到的「標籤法則」:事物的名稱不是事
物本身。我們多數人買的是標籤,不是商品。在蘇菲身上變成用”體型很大、會吃東西、
很兇”的極簡化標籤來定位北極熊,然後以為已經完全熟悉他們。在我身上則是把小孩貼
上”弱小、不成熟、不懂事情……..”的標籤,然後就把眼前的小威放進這個框架裡,而
忘記思考他個人特有的偏好與個性。等到小威加入生活,才發現這樣的認知是不足且狹窄
的,對於實務上要真正動手處理小孩事物是近乎一無所知的手忙腳亂,而開始踏上學海無
涯的如何當媽媽的自學之路。
知道(知識)不等同於理解(體驗)。學問及知識確實很重要,有助於理解整體架構的概念,
但是無法全面取代實際成為第一線那般親身體會與貼近事情全貌與感受。《北極熊的一天
》作者也分享自然與野生動物攝影師 Florian Schulz在《To the Arctic》書中的話:「
我的經驗告訴我,沒有看到這些生物,並不代表牠們不存在,或是牠們不需要生存之地。
同時,我也希望能與那些認為北極空無一物的人分享這樣的想法。」親身參與,是真正認
識事情的開始。在乎,是一切的起點。別人不在乎你知道多少,只在乎你關心多少。身為
父母,期許能用參與、陪伴跟傾聽來代表你在乎及關心對方,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從照顧者
身上感受到自己的重要與珍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