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因為媽咪愛你》安德魯.克萊門斯

作者: dawnss (dawnss)   2022-11-21 00:15:24
現在的努力,是為了將來的分離《因為媽咪愛你》安德魯.克萊門斯
網誌版:
https://anapprenticemommy.blogspot.com/2022/11/blog-post.html
小威進幼兒園了,但過得並不順利。新冠疫情持續壟罩、免疫債反撲及全班不易到齊的天
時情形;學校規矩與人際關係較家庭裡困難複雜、心理壓力影響生理不適的頻繁就診,且
全職媽媽保有延遲上學退路的地利狀態;每日上學恐懼與反覆要求準時接送承諾、周圍長
輩的不捨、另謀其他幼兒園的人和建議;讓上學這條路顯得崎嶇不平,迄今仍舊顛簸難行

堅持上學不辛苦嗎?其實連父母也是辛苦的;捨不捨得看小孩不開心? 相信每位家長都是
不樂意的;有沒有辦法調整現狀呢?若改回繼續親帶,勉力在家陪玩、勤跑親子館或安排
坊間課程也不是辦不到,這樣可立即解除孩子的辛苦,父母的壓力與緩和家中氛圍,讓當
下的困境一掃而空。但這樣的安排是否有益於長遠發展與環境適應力呢?身為父母總是懷
抱著一份惴惴不安的自我懷疑。
在《因為媽咪愛你》書裡,不停迴盪著:「愛,不是把你捧在手心;愛,是讓你勇敢自己
飛!」清楚勾劃出父母角色需要「忍住幫孩子做事」這項強大的心理素質。如同在《好媽
媽勝過好老師》提醒著「給孩子自由,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選擇權
、嘗試權、犯錯權",讓他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書中從一開始的活動設定,跟孩
子一起去做相對勞累的露營任務(需要在野外負重跋涉、搭帳篷、生火煮食),而不是輕鬆
、人為掌握度較高的行程(看電影、逛街及餐館外食);從預備期,孩子在野營用品店走失
,忍住起身找小孩的直覺作法,改成只出聲呼叫讓孩子自己找出路來;上路後,當必須穿
越溪流時,忍住幫忙牽手的安全模式,換成成人示範與在旁看照著,讓孩子完完全全靠自
己的力量走過獨木橋;過夜時,忍住直接把麻煩事情全部做好的快速方式,而正正的直視
孩子筋疲力盡,幾乎張不開眼睛,陪在他身邊一起熄滅營火後,自己鑽進帳篷跟睡袋,媽
媽僅出手做他沒辦法自己來的拉上拉鍊部分。這些忍住而不出手代勞的作法,可好比像在
壅塞高速公路上開車般的疲憊不堪,這種走走停停、依路況隨時要踩煞車與即時發動,都
需要大量的消耗駕駛者的腦力與意志力,相比於定速開車(幫孩子把全部事情處理好)或是
到休息站熄火小憩(對孩子的事全然撤守)來的更加磨損精神而苦不堪言。
愛的樣貌是什麼? 先反過來想,那愛不會是什麼?如同「孝」跟「順」不同,「愛」跟「
寵」也不會一樣。這當中的界線,不斷考驗著照護者的智慧。有時我會把自己想像成另一
個角色,我是受雇來擔任3歲小孩的教養顧問(Consulting)、教練(coach)或是產品經理人
(PM)等職位;而主要任務可以用《顧問成功的祕密》書中這句「那是一個對我們身處的不
理性世界感到迷惘,且有心要做些什麼來改變它的人」來描繪。每個教養情境都是隨機應
變的case by case,沒有所謂的沒有標準與固定答案、遍布著藝術與技術的平衡,總存在
著無法清楚定義與灰色地帶的裁量空間,但這也正是人無法被取代、有別於機器與展
現價值所在。這使得教養過程呈現出極度動態(dynamic)與有機(organic)的樣貌,就像是《高手學習》描
述的「每條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如果我們將「每一條路」定義為每個家長如何對待
當前孩子的教養軌跡,那麼沒有任何孩子的成長路線會是完全重疊的。教養這種非木匠型
思維,充滿園丁工作般高度不確定特質,往悲觀地想,這代表我們無法完全確知什麼才是
對的、要達成的終點、對於該怎麼做出當下決策,都產生莫大困擾! 若樂觀的想,這也給
予照護者一個喘息與謙卑的空間,因為孩子成就並非我們一手造成,進而得以卸下步步為
營的龐大壓力;當然也讓我們對教養環境的相關因素,要學習保有更多的謙卑與關懷。
《我就是賴你,怎樣? 》書中主角獨白「如果他是鷹,那就不要用鴿子的方式來飼養他。
如果本性是鷹,就不該被當成馴鴿來飼養。他要飛,就讓他去飛吧。」呼應著《優勢教養
》所提醒:把教養重心放在促成優勢長得更茁壯,增加孩子自信,甚至能帶動弱項部分;
但別忘了重點是要讓讓孩子持續開展自己的枝葉,日益茁壯而不是限縮不前。雖然停泊於
港灣最舒適安全,但船一開始被建造時即意味著注定要出航遠行。在培育孩子成長過程,
身為媽媽有著兩個重要的階段行任務:先是「親密地愛著孩子」,後是「將他推出去、與
他分離,培養獨立的能力」;就像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在《先知》所說「你
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
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如同《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同樣討論教養
最終的目標,應該是養出一個心智、情感、能力都與年齡並進相襯的「獨立的成年人」。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由兩個經濟學家使用大量數據與統計方法,分析與推論出父母
採用的教養方式受到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所影響:「所在社會的貧富差距」以及「教育的投
資報酬率」。當育兒環境的貧富差距愈大及教育的投資報酬率愈高時,父母出自於愛孩子
及希望他們有好的未來,就會採取最理性有效的「密集教養」策略 (跟人類過往歷史與不
同文化的絕大多數父母一樣)。當我們認為未來世界是充滿高度未知,也將是孩子們無法
迴避挑戰,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護著他們一輩子的周全時,那就盡力往給予他們基礎裝備,
至少也要給予面對競爭的心理素質與特訓準備。
陪同小威成長路上,這條「父母之路」要學習之處還非常多,猜想眾多關卡還在前方等候
,也不清楚未來摸索與跌跌撞撞的情形將會是如何?不過我已學到:不要太過責怪自己;雖
然我們不會總是對的,但也不可能永遠都是錯的。父母給不起孩子自己無法擁有的東西,
僅能盡力用手邊有限資源做出最佳教養決策。教養好比藝術或文化,最迷人的地方來自於
蘊含著時而簡單、時而繁複,充斥各式樣貌與無限可能的大千世界。相信只要願意持續學
習、不輕易放棄,生命總是能找到出路,事情總是有轉好的機會。期望父母的愛能為孩子
帶來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也期許自己能以激發連結(connection)的同理心(empathy)
,而非失去連結的同情心(sympathy)心態,好好陪伴小威這株幼苗度過這段儲備未來枝椏
的蟄伏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