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弟非歷史專業,所以下面有些描述可能不是很精確,請各位見諒。我想請
教古代有關避諱實務操作上的問題,以下這段文字節錄自維基百科避諱辭條
避諱是中國歷史上,必須迴避君主、尊長的「名諱」的一種要求,通常只限於君主、
尊長之本名,其字號則無必要。在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主尊長的名諱一律要迴避,可以
用其他字代換,或是刻意將該字缺筆,取名時也不能取他們的名諱中字,甚或同音的字,
否則可能觸犯大不敬之罪。
名通常是一至兩個字,雖說各時期規定不盡然相同,但可以預見的,到了某朝代後期時
書寫必然要避掉一堆字了。再來就是上面提到於對話時也要避諱(這讓我想到有人說大蟲
是避李虎的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古代人多半不識字吧?一般平頭百姓言談中真
的會避開某些字(當然指的是在公開場合)?(像清朝就還好,至少那些字日常生活不是那
麼常用,但其他的就…)他們真的會知道當時皇帝是誰以及他的名字嗎?小孩取名怎麼辦
(戶口管理沒辦法做到百分之百吧?何況又有黑戶)官方會公開宣導嗎?尤其古代交通不便
,資訊流通不易,如果新皇帝剛登基,某地送了一份已經蓋了關防的文書,其中一部分的
字有新帝的名,那不就…
總而言之,我想問的是在這方面政府的態度是如何?用想的也知道實務上一定會出
問題,政府的態度是視而不見呢?(執法的灰色地帶除了太過犯規的)還是傾向保持權威呢?
好像皇室中人命名會傾向一些生冷字,這應該也算讓步吧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