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lebjael (calebjael)
2014-06-15 21:56:51※ 引述《souldragon (太極螺旋)》之銘言:
: 我比較有疑問的點是
: 如果毛筆在秦朝發明 紙在東漢發明
: 那為何白話文在民國以後才出現?
準確來說﹐在民國以後才出現的﹐稱為“現代漢語”會更好一些。
因為歷朝歷代都有他們自己的白話文﹐一些在我們今天看來很“文言”的東西﹐
在他們當時本身就是很“白話”的。
更不用說到了宋明時代之後﹐至少“類現代”漢語已經很流行了﹐
如推文中提到的四大名著就不說了﹐朱熹及其弟子們的“朱子語類”也很白話了﹐譬如﹕
論語不說心﹐衹說實事。節錄作﹕"衹就事實上說。"孟子說心﹐後來遂有求心之病。
孟子所謂集義﹐衹是一個"是"字﹔孔子所謂思無邪﹐衹是一個"正"字。不是便非﹐
不正便邪。聖賢教人﹐衹是求個是底道理。
孔子教人極直截﹐孟子較費力。孟子必要充廣。孔子教人﹐合下便有下手處。
問﹕"孔子何故不令人充廣﹖"曰﹕"'居處恭﹐執事敬'﹐非充廣而何﹖"
孔子教人衹言"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含畜得意思在其中﹐使人自求之。
到孟子便指出了性善﹐早不似聖人了。
孔子衹說"忠信篤敬"﹐孟子便發出"性善"﹐直是漏泄﹗
(以上引自“朱子語類‧卷十九論語一”)
這與我們現在的現代漢語﹐其實差別也不大(白話文與文言文的區別是多了許多虛詞﹐
如的(底)地得﹐以及多字詞)。
: 因為文言文的目的就是為了簡化作業時間
: 在紙筆發明之後已經不須再用刻的了 速度已變快
: 結果仍然用文言文直到民國前?所以文言文本身有優勢是嗎?
: 漢字難寫的事實基本上日本和韓國都承認 所以他們才用自己的50音及40音
: 不過這的確不是造成學習困難的主因 我認為主因根本是中國的統治者
: 不希望人民太有知識 所以根本不願推廣教育普及 反拿繁體字當藉口
: 最好的證據就是台灣教育普及 識字率一樣達9x%
前文已經提及﹐教育普及是需要時間與資源﹐對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手段﹐
不能一概而論﹐就是有些國家確實缺乏資源難以教育普及﹐或者缺乏教育時間﹐
民眾國小尚未畢業就輟學去從事體力營生﹐不能純歸類為“統治者想愚民”﹐
事實上現在識字率低的國家如印度等﹐是不能說其政府想愚民、或不想教育普及的。
: 說中國文字或宗教有問題 好幾年前就已經是老梗了
: http://blog.yam.com/kung99/article/29988369
: 不過日文和韓文的確都是我手寫我口 英文也算但不是100%
: 中文不是我手寫我口 非母語人士似乎比較容易有學習障礙?
清末提倡“我手寫我口”的黃遵憲就說了﹕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斕斑。
他這詩雖然是反對事事以“古人所用的傳統不能更改”為由的保守思想﹐
但也說出了一個事實﹐就是語言本身是在發展的﹐我們今天的“白話文”﹐
五千年後的人看來﹐也很可能是如同我們在看論語、史記一樣的“古文”。
流治者想愚民一直是中國帝制的傳統 應該沒人麼爭議。中國帝制的思維就是科舉取菁英為皇室服務 不是教育人民人民知道太多會造反 所以會識字的士大夫永遠都在少數。
作者:
okery (葉君秦)
2014-06-20 10:55:00愚民跟不讓認字,在中國是兩回事。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14-06-20 10:57:00要教育才能愚民,一樓不懂這道理。歸功於科舉,非士大夫也識字讀經
皇帝有心要推廣教育普及就不要收學費 一堆窮人唸不起。結論就是中國當政者普遍沒有心想要教育普及 這才是正解
作者:
calebjael (calebjael)
2014-06-21 16:37:00古代皇帝經常免費提供儒家教育資源啊﹐四書五經都經常刻成碑文﹐任人抄拓。然後官立的學府確實不收學費﹐太學還發放糧食給學生﹐又鼓勵讀書﹐考到功名可以免繳稅賦、見官不跪﹐所以中國古代很多窮人能讀得起書。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4-06-21 17:01:00太學生也非一般人 漢代是舉薦 唐代是收官員子弟 直到宋代才開始收優秀平民
也考到功名的才是學生 所以是鼓勵菁英為政權服務非平民然後提供的書都八股思想洗腦文有利統治不鼓勵質疑批判不懂這種東西有什麼好辯的?在歷史上根本鐵一般的事實
作者:
calebjael (calebjael)
2014-06-22 02:03:00就前面推文別人已經說了的﹕愚民跟不讓認字是兩回事、要教育才能愚民。是不懂一樓你有什麼好辯的...先射箭再畫靶還畫錯地方...結果說出“皇帝有心就不要收學費”來。明明歷代一堆官吏就是窮人出身﹐丞相兒子反而少讀書 XD
原文在說教育不普及 誰在講不讓認字了?不懂在亂拗什。先舉證歷代朝廷都有人派人到偏鄉辦學再來辯讓人民認字
作者: rdmask 2014-06-22 03:05:00
非士大夫能識字讀經遠在春秋末年就有了.寒門當官員幕僚者,戰國養士之風盛行時已蔚為風氣。歐陽修的母親畫荻教子,也說明在宋代寒門女性有意願也能識字,儒林外史范進中舉,當中范進也非上層菁英家族出身的。有身分或許較容易中舉,不過歷來寒門出身的名人,如蘇秦、歐陽修之輩的也不少。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14-06-22 09:11:00是鼓勵辦學了,現在偏鄉也都很缺教育資源了,拿古代比現代,有點空間錯置了
養士只是有錢人的個人行為 我問的是政府有無積極辦學。制度化 系統化 落實平民或偏鄉教育普及 沒有就別辯說有沒阻止你認字就叫政府有推行教育普及 這是什麼鬼邏輯?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14-06-22 18:51:00確實就是有系統化制度化阿啊…當然離現代強制義務教育還有距離,你就憑印像一口給說沒了。為了控管學校,還有督學這種官員吶我們也沒人不認同你愚民教育說法,但你又否定了有做教育這件事
作者:
calebjael (calebjael)
2014-06-23 07:01:00確實就是有各地督學﹐政績考核要看開辦、維持多少學校﹐所謂王化教育的推廣程度。不要自己一口咬定沒有啦。
作者: mackulkov (跳舞好啊) 2014-06-30 13:19:00
"制度化、系統化 落實平民或偏鄉教育普及" 不要以今非古好嗎...古代連收稅都沒辦法完全制度化系統化了 時代限制古代國家的朝廷掌控力並不高 一個縣數萬人只有不到十個正式官員編制 中國古代已經做到每縣都有縣學、教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