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eomozism (好風入室)》之銘言:
: ※ 引述《dioseven (沒道理)》之銘言:
: :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6-14 16:06:00紙筆墨都不便宜 而且文言白話都隨時間改變
簡單說就是以前紙很貴當然要用文言做最大應用,可是現在用e-mail了就算整篇顏文字也沒關係 :P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6-14 16:10:00韓國我不知 日本近代前的文言可是和漢文交雜使用的鬼東西離白話又更遠了
作者: rdmask 2014-06-14 16:12:00
因為文言文溝通比白話文有效率。大片土地上存在那麼多種語言,用白話文產生的歧異遠比文字精煉過的文言文還要多。舉個例子,香港白話文跟台語白話文,沒學能懂得有多少?但用文言文,把文字濃縮過後,歧異大幅消除,就能溝通了。所以中國能維持多數時期統一的狀態,文字書寫系統與口語交談系統脫鉤是關鍵,因此文書交流無障礙政令才能正確宣達。
作者:
waitla (のぶたパワー~注入!)
2014-06-14 17:34:00所謂白話跟文言只是相對而言的
作者:
ttyycc (小捲)
2014-06-14 19:23:00中國已經算是政府最沒在限制人民知識的國家了吧?相對於西方幾乎只有貴族識字,中國好歹農人也可以學識字考秀才
作者:
amaranth (liann)
2014-06-14 21:13:00文言文精簡,容易維持共通的規則通行不同區域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在當時應該是淺顯易讀的作品了
作者: rdmask 2014-06-14 21:40:00
所以三國演義流通最廣啊!越白話的小說流通越有其限制,比如紅樓夢,終至清末流通地區還是以江北為主,南方少人知道。古代要完全用白話文寫有其限制,因為書寫系統後來發展成獨立的一套系統,很多口語中的發音無字可用,所以古代的白話文只能說接近於口語而不是完全的口語。現在的白話文再發展過程中自然遇到這問題,回頭去看這套白話文發展過程,不少文章存在同意異字的狀況。不過這套語言畢竟是使用許久的官話,問題比較少。現在發展中的台語白話文問題反而大。
作者:
eastpopo (東方大法師)
2014-06-14 23:18:00想到第一部以蘇白(蘇州方言白話文)寫成的海上花列傳出了蘇杭一帶就根本像天書一樣沒幾人看得懂
作者:
azym (ddd)
2014-06-15 03:23:00話本的出現 應該就代表宋朝就開始有白話文 只是一開始不入流
作者:
farnorth (可愛北極熊)
2014-06-15 17:20:00古代臺灣人會寫臺語白話文?還是這幾年才有的產物?
清末就有歌仔冊的印行了,這些白話文學的特色就是錯別字特多,很多借音字... 敦煌變文也是錯字連篇,因為白話文學一開始都是粗通文墨的說唱藝人寫的,高級知識份子寫的是典雅 有身份的古文,不太願意寫通俗文學的
作者: rdmask 2014-06-15 22:30:00
歌仔冊錯字多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我說的,口音無字,所以寫的人只能用借音字表達。eastpopo大提到的海上花列傳也有這種情形,香港白話文這種情形更是氾濫。台語現在發展的狀況也差不多,很多字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她最得理,為了那個字才對爭得面紅耳赤。即便是教育部頒布的台語字典蒐羅的字,不服的也所在多有。這種情形其實國語白話推動時也發生過,但北京官話發展久,爭議的字沒其他方言多
作者:
allgod (歐尬德)
2014-06-20 23:23:00不只是節省時間,前面說的地大語雜是正解漢語跟拉丁語對照應該很有意思
作者: rdmask 2014-06-22 03:28:00
說件有趣的事,我用文言文寫的句子丟翻譯軟體去翻成日文,準確度遠比我寫白話文去翻還精確。當初試驗時驚嚇滿大的。
作者:
saram (saram)
2014-06-23 10:53:00文言中有固有成語的早一步建立了相對的譯文, 所以如此.如果中日直接對翻, 不經由英文, 效果自然佳.至於白話字限於地域與族裔, 全面推廣有困難. 不如純文言的方便.(也是包袱)
作者: mackulkov (跳舞好啊) 2014-06-30 13:14:00
明朝那些小說就是用白話寫的 以現在標準還是有點文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