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alebjael (calebjael)》之銘言:
: 不用在全國行得通啊﹐中原音韻本來就是北曲體系﹐不用管南戲。
: 而周德清序中所說的北曲大師﹐關漢卿、馬致遠等就都是北方音。
北方音 就是一個很大的範圍 西北 華北 一直到東北 都是北方音
我的意思是 特定指北方音中的河北 河南 是證據不足的
而且主張河南音的證據 和主張大都音 是彼此矛盾的,
河南和河北是不同的地方,如果你主張中原音韻是
河南音加一些,河北音再摻一些
那一樣是 綜合音 跟我的論點差不多
: 那朱元璋又不是音韻學者﹐他憑什麼來對讀音覺得不滿﹐判斷需要更改﹖
: 更學術一點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如﹕
: 從《韻會定正》論《洪武正韻》的得失──兼論明太祖“中原雅音”的性質
: 這類論文。(《語言科學》2009年11月)
: 後來朱元璋晚年再推出一個修訂版的《洪武通韻》(即《韻會定正》)更是
: 在當時就被文人認為夾雜土音﹐但老朱就是覺得這樣才爽...
這本書我不熟,但看網路上都說是夾雜江西土音
為什麼朱元璋會覺得江西土音比較好?
如果有人有興趣可以去找,我是沒有那麼多精力
: 其實昆曲有根據用音分京昆、南昆、北昆等。
: 至於原本昆曲最初就是用吳語、蘇白﹐後來明朝中期﹐
: 被稱為水磨腔之祖的魏良輔改良昆曲﹐才用中州韻訂正。
: 嗯﹐這樣說沈寵綏是用中州韻來看﹐倒也合理。
崑曲是一種曲唱的概念,所以之前崑山演唱的,只能叫 崑山腔
嚴格說要到了魏良輔以後,確定用水磨唱法,崑曲才誕生
又自魏良輔批評 蘇 松 的土音,
以及"四方歌者必宗吳門"的傳播需要
"最忌鄉音"成為了崑曲審美的重點之一
現代有個別劇團覺得蘇州話很正宗
竟然連小旦都用蘇州土音,這又是另一個貽笑大方的故事
: 我認為趙元任觀察的“北京市民”依然是原先的官話群體﹐而非當地的土話群體﹐
: 而他所說的“開始漸漸讀為禾”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原先官話在失去官方強制地位後﹐
: 北京土話對官話的同化。也即我說的1913年制定老國語時所參考的“北京官話”﹐
: 跟1954年中共制定普通話時所參考的“北京官話”﹐詞同而義不同。
為什麼土話是文讀音,而官話反而是白話音,
這點本身就很可怪
正常而言,官話才會成為文讀音,而土音較接近白話音
: 沒錯啊﹐就是所有南方話都能夠明確區分幾機雞與積擠集、
: 接節姐與結劫解、蕉椒礁與交角教的聲母差別﹐但是尖團合流後的新國語﹐
: 以及本來就沒有分尖團的北方土話﹐就不能區分。
我的意思是,閩南語跟尖團音無關
尖團 這名詞是用於見系細音顎化的漢語方言
因為顎化後才容易和精系細音混淆,會混淆才要去區分
如果不會混淆,那就沒有所謂的尖團
: 然而有些名詞﹐是先人早已如此混用了﹐譬如“北京官話”、“下江官話”﹐
: 所以我們也不得不延續使用。
是哪些先人呢? 北京官話 這個詞在不同問題時 ,習慣上有不同意義
但下江官話這個詞有很習慣使用在討論明代嗎?
最後,分享一個應該很多人看過的視頻,
(對國音有興趣的人,一定在網路上看過)
溥儀在東京大審判時留下來的北京話錄音 1:40開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8jvGv8hPtY
呃,我是生在北京,名字這個叫溥儀
呃本來是這個滿州姓 愛新覺羅 愛新覺羅 溥儀
零九年的時候 做中國的皇帝的這個 地位
一九一一年的時候,在這個中國呀 發生了
一九一一年,在中國發生了內部的 這個 一種革命......
其中的中古入聲字
北 國 一 發 革
派入三聲的情況和現代國語及普通話一模一樣
完全沒有所謂存入聲的現象
一個從小住紫禁城的發音人
應該沒有比這更權威的 清末民初北京官話錄音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