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緞子王名於京師」
乾隆年間,京城有王姓老翁,當初身為乞丐,在破爛旅店住了好幾年;
某天跟某個旗人室友結拜為兄弟,並發誓各自奮發圖強。
某年大年初一道別離開,王受當舖僱用、因為勤勞謹慎而被店主看中;
那年除夕,老闆核算帳簿老是算錯,王在旁邊邊看邊笑,
老闆責問,王說「這一點都不難。」,老闆「那你來試看看。」
王一出手計算,果然就對了。
老闆高興「竟沒早點看出你的實力、委屈你這麼久,明年就讓你主持廟攤。」
所謂「廟攤」,就是在隆福寺、護國寺等廟定期開設的市集,
都是客人典當過期沒贖回的布料衣物絲織品,就拿到那邊賣;
交給王一做,都很快銷光且獲利三倍。
有個太監到那購物,跟王相談甚歡,說:
「以你的才能,可以當個大商人,怎麼屈居於此?
你明天就辭職,我住東華門內南池子大街,到那找我,我跟你合資做生意。」
王答應,回去就跟老闆辭職。
帳目交代好之後,隔兩天去找太監,太監給他萬兩資本,在東華門設綢緞店面。
雖然王得志了,但仍沒改原本態度。
到乾隆四十年,海外各國都有派朝貢使節來,
某天,乾隆皇帝問日本、高麗諸位使臣說「你看我大清風俗如何?」
使節回「大清受大皇帝教化,不但士大夫讀書而明理,連商人都守信義;
像某綢緞店的王某人跟我交易,不介意我從海外偏遠來、仍可先賒帳,
而且相約看戲、贈送吃的,深厚友情有如多年好友,
皆是大皇帝和熙教化所成,敝國實在不敢奢望有這萬分之一的程度。」
說完又叩頭慶賀。
乾隆皇帝龍心大悅,因在藩邦前展現出大清國體之榮,而記住了王的名字。
隔天就召見王,王以平民身份與皇帝見面對話,都很合於上意。
之後就命令內務府撥五十萬兩,給王運用;王就與原來的太監分夥、獨立經營;
內務府的承辦官員時常來往,王也極意結交。
三年之後,某個郎中找王借錢,因王沒答應而記恨;
正好他負責管理內務府的綢緞庫,就找了庫存的古老綢緞五千多箱,上奏建議變賣,
就交給王負責,但裏面布料實際全都腐壞不堪,想藉此陷害他。
王打開來看,綢緞全都發黑、質地跟灰一樣,但每一匹裡面都藏有金葉,
原來是明朝時抄魏忠賢家而得,應是當時大官孝敬九千歲的,
只是已經過一百多年,都沒有人知道。
王因此更為富有,還在河南長蘆鹽場經營製鹽,有四十八個鹽引、是鹽商裏的巨擘。
王到河南勘查鹽業,問到河南巡撫是誰,回說是某旗人從文書官一路高升到巡撫,
便送名片去求見,巡撫開大門迎接他進大廳。
王跟他握手,說「還記得當年在破旅店講過的話嗎?」
巡撫說「當然,永不忘。」
兩人一起大笑,王留下接受款待,幾天後才告別。
京城的人因為他起家於開設綢緞店,所以稱呼他「緞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