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場·王國昌》
嘉靖年間,負責監督光祿寺的給事中楊允繩,糾舉光祿寺丞胡膏貪污,
結果被胡反擊,說楊是不爽皇上信奉道教、故意減少做醮時祭壇供應,
結果皇帝大怒,抓楊入獄並論死罪,最後竟死在監獄裏;
胡另調四川重慶府通判,後來又升南直隸徽州府同知。
到了隆慶出年,胡因前後種種不法被查辦,論處重刑,
恢復楊原本官職並追贈嘉獎,保送一個孫子楊忠裕進國子監。
萬曆十六年 (1588),楊忠裕在南京鄉試上榜,
而胡的養子王國昌也同在榜上第一○三名;
結果言官紛紛糾彈,說胡是浙江餘姚人,而王是徽州人,
之前萬曆十三年 (1585) 時,他本身是餘姚的秀才,卻假稱籍貫為北直隸通州,
並冒名胡正道參加北直隸鄉試,雖然考中但也已被舉報為假報資料而遭罷免革除了,
如今怎又來假報是徽州人?
官府按皇帝命令調查,結果跟之前一樣依假報資料而被罷免撤銷上榜。
之後王屢次到京上訴,但都沒有人要幫他昭雪,
他最後只好上書、敲登聞鼓 (給百姓申冤專用的鼓),說:
「我在北京因報浙江籍結果被踢,再在南京報安徽籍又被踢,
既不能姓胡,也不能姓王,則天地之間,臣該待在何處?」
他的上書交下審查,
有些人可憐他,認為他說的並沒錯,
而且他並非胡膏的親生兒子,不必如此嚴苛處置。
他極有文才,短時間就能寫成幾十篇文章,而且都非常有內容,
後來同意讓他入場考試,如今已去當學官了。
他說自己跟養父被流放到河南時,就已經有上榜一次了,
但問他是哪一年,他都笑笑不答,不知是真是假。
我認識他時,他已將近七十歲,談起文章、軍事,仍志氣昂揚有如少年,
到底他是浙江人?中原人?安徽人?最後還是沒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