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笏囊佩袋》
古今的制度,有一時創設,之後沿用不能變更的,
像是以前朝代的笏板袋,以及本朝的玉珮袋。
擴大朝會時,所有官員均穿著正式官服、配戴玉珮,
行走在殿閣階梯間,聲響非常美妙。
嘉靖初年,世宗要登正殿,尚寶卿謝敏行按慣例捧著玉璽走在皇帝身邊,
但他的玉珮跟皇帝的玉珮糾纏打劫,還好一旁宦官幫忙解開,
謝害怕連忙伏地請罪,皇帝饒恕他,並下令以後所有人玉珮都套上紅紗袋,
雖然比較便利,但之後殿堂上再也聽不到玉珮敲擊的清妙之音了。
不過,南郊祭天大典時仍不套袋,
按慣例登壇時只有太常卿能按禮儀送上酒爵,宦官一律不准跟皇帝上去;
萬曆十四年 (1586) 皇帝祭天,太監董宏業身上的玉珮纏在鼎握把上,
導致皇帝站著等了一陣子,儀式才能繼續,
但祭祀官玉珮至今依然不入袋,是敬天所以仍尊古禮之故,
祭天不讓太監在皇帝身邊服侍,最符合古禮,
如今祭祀太廟,大太監都能穿著禮服站在皇帝左右邊,
這是本朝中葉宦官橫行時所造成,並非祖宗制度。
前朝負責祭祀的太常寺官員,大多找道士來充當,
像是蔣守約、崔志端等人,甚至還能得禮部尚書、侍郎官銜,
也是因為他們熟習禮儀祭典制度、進退合宜,文官卻大多倉皇失措之故,
嘉靖朝之後,才排除讓道士當高官,頂多任寺丞階級而已,只負責跑腿實作;
只不過董宏業就是道士出身的,竟然還如此失禮,可見平常都沒在演練。
另外,尚寶卿手捧的,是御前第一玉璽,印文是「皇帝奉天之寶」,乃太祖所制定,
如今宮內大殿大門,卻全無「奉天」之名,是何原因?
(奉天殿在嘉靖年間燒毀,重建後改稱「皇極殿」; 清朝入關後改「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