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濠州人,投奔的是濠州紅巾軍,就在自己家鄉,不存在語言上的困難。
後來徐州的紅軍軍主力芝麻李部被脫脫打敗,殘部在趙均用、彭早住帶領下入駐濠州城。
原濠州紅巾成為人家的下屬。
徐州距離濠州不遠(趙均用是徐州隔壁的蕭縣人),只有口音上的差別,在交流上毫無
困難。
後來朱元璋在和州發跡,這里在江北,和濠州也不算太遠,語言差距也不算大。
總的來講,朱元璋早期生涯的活動半徑不算很大,都在江淮之間的一小塊地方里打轉,和
劉備沒法比,和其他各路紅巾軍流寇也沒法比,沒有跨過大的方言區。
直到渡江南下,才開始和吳語區接觸,但接觸到吳語區時他也已經成為大佬了。
明朝建國後,以南京話為官話。
南京話不是吳語區的語言,是傳統的雅音融合江淮方言形成的。
明軍占領大都時,大都殘破,大量南京籍官兵遷入,大量南京官員隨之到來,南京話也被
帶過來。
朱棣遷都北京時,更多的南京人被帶過來,當時北京城中南京人過半。
接下來在南京話的基礎上,融入元代大都話,形成北京話。
清朝前期,官話依然是南京話。
而在北京民間,明代北京話融入了滿族人的口音和詞匯,這種滿族人學說的北京話,成為
了新的北京話。
雍正年間設置正音書館,試圖以北京話作為官話。
據說是因為雍正聽不懂福建籍官員的話,大怒,所以下詔在福建、廣東設立正音書館,教
當地士子說北京話,規定進京參加會試的必須說官話,不會說的不許送來。
但是地方官并沒有把這個正音書館當工作重點,到嘉慶、道光時,福建、廣東只剩下邵武
還有一所,但也轉做他用了,其他地方根本找不到了。
所以一直到清後期,南京話依然在當作官話使用。
清末時北京話才取代南京話的地位,1909年清朝新政時規定北京話為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