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是異類,狐則在人跟畜之間;陰陽兩隔,狐則在陰陽之間;
神仙妖怪不同路,狐則在神仙跟妖怪之間;
所以遇到狐妖可以說是異事,也可以說是常事。
三代以前考據不到;
《史記 陳涉世家》記載「火堆發出狐狸叫聲,叫說『大楚興,陳勝王。』」
表示秦朝時已經有狐妖在作祟了,所以才會演這場戲讓人看。
南梁吳均的《西京雜記》記載:
(不知道紀曉嵐看到哪來的珍本?一般都說這書是劉歆作、葛洪編輯。)
「西漢廣川王劉去,盜挖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欒書的墓,在裏面發現一隻白狐狸,
狐狸逃走,手下追不到、只打傷了牠一隻腳,
劉去晚上就夢到一個毛髮全白的中老年人質問他『為什麼弄傷我左腳?』
並用手杖打他左腳,劉去醒來後就感覺左腳疼痛,之後生了瘡、到死都沒痊癒。」
可見狐狸幻化成人,從漢朝就有。
唐朝張鷟的《朝野僉載》記載:
「大唐初年以來,百姓很多信奉狐神,當時諺語說『無狐魅,不成村。』」
所以到唐朝時狐妖最多:
《太平廣記》裏記載的狐妖故事就有十二卷,唐朝的佔了九成,可作為證明。
各種書籍記載起源不一,但關於其源流始末,最清楚的還是劉果實 (字師退) 前輩了:
當時滄州南邊有個私塾老師跟狐妖很要好,劉前輩經他介紹與狐妖見面,
狐妖身長不高、外貌看來像五、六十歲的人,
服裝不古也不現代、有點像道士,互相行禮時也很謙謹、不疏忽;
寒暄問候之後,狐妖問劉前輩為何想見他,劉前輩開門問山直接說了:
「世間遇到您同族的記載,很多都不太一樣、彼此矛盾,讓人充滿疑惑,
聽說您豁達不隱瞞自己身份,所以想請您解惑。」
狐妖笑說「天生萬物,各有名稱,狐叫做『狐』、就像跟人叫做『人』,
稱狐為『狐』、就跟稱人為『人』一樣,有什麼好遮掩的?
我們同類裏好壞不一,就如同人類中也是良莠不齊,
人都不遮掩人類的惡行了,狐類何必隱瞞狐類的壞事?直說無妨。」
劉問「狐妖有分等級嗎?」
狐答「狐類都可以修道,其中最厲害的叫『豼狐』;
但就像人類農家子弟有讀書的人少、書香世家裏讀書的人多。」
劉「豼狐一生下來就有神靈嗎?」
狐「這不一定,還沒修煉成道者生的就是一般狐,已成道者生的就有變化能力。」
劉「既然修道有成,應該就能青春不老,為何小說裏記載的狐妖仍有老頭、老太太?」
狐「所謂『修煉成道』是指成『人道』,那時飲食男女、生老病死,就跟人類一樣了;
至於再要進一步成仙昇天,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就有如千百個人裏,會有一兩個人要去當官,
那些修煉形體、吐納天地精華者,就像是人類苦讀以求一舉成名,
而靠魅惑人類吸收精氣者,就像人類不擇手段求升官;
想要暢遊天界、名列仙籍,一定要是努力修煉認真吐納才行,
只靠魅惑吸精,如果傷害了太多人,往往會犯天條戒律。」
劉「戒律賞罰,是誰負責監督執行?」
狐「小條的都由族長來處理,大件的則各路鬼神都會監管,
如果沒有這些禁令,則我們出入往來都不會被看到,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
劉「既然如此,魅惑吸精並不是正道,為何不直接禁止,卻要有人受傷害了才處罰?」
狐「這就像用技巧吸金一樣,有些人是高興給錢,王法也沒有禁止,
要到了偷竊搶奪,甚至殺人的程度,才會按罪行處治,
不然像《列仙傳》裏的賣酒婦人採陽補陰,怎麼沒被鬼神誅殺?」
https://ctext.org/lie-xian-zhuan/nv-wan/zh
劉「常聽說有女狐妖幫人類生孩子,卻沒聽過人類幫狐妖生孩子,為什麼?」
狐妖嘲笑說「這沒什麼好談的,就是為了吸取精氣,所以只會取而都不輸出。」
劉「女狐跑來跟人類搞,你們男的不會吃醋嗎?」
狐妖又笑說「您這問題就太酸了,可是卻沒搞懂真正的道理:
如果像春秋時鄫子與季姬一樣都單身,當然可以自由戀愛,
https://read01.com/zh-tw/8a4GByG.html
但若是女方已有配偶,就不會敢偷吃了;
兩情相悅、互表愛意,不小心超越一點規範是常有的事,
這跟人類男女之間一樣道理,您可以自行想像一下。
劉「有些住在人類的家裏面,有些住在荒郊野外,是怎麼回事?」
狐「還沒修煉成道的,行徑比較接近野獸,最好遠離人類,在山林裏比較妥當;
已經修煉得道的,行為都跟人類一樣,最好接近人類、不住在城市裏就不方便;
如果是道行高深者,可以自由選擇住在山林或城市裏,
就像大富大貴人家有能力取得各種用品,住在偏僻地方或是大城市裏均沒差異。」
劉前輩跟他談了很多,不過狐妖一直勸他修道,說是:
「我們辛苦了一兩百年,好不容易才修成人身,你們現在就是人、已省了大半功夫,
但卻渾渾噩噩就過了一生、跟草木一起腐朽,實在可惜。」
劉前輩也讀了不少佛經,但跟他談到佛法時,他則拒絕:
「佛家地位是極高,但如果修煉不到位,一進輪迴就失去原來樣子,
還不如先求不死,先抓住較有把握的;
我也常常遇到良師大德,但仍不敢見異思遷。」
要道別之前,劉前輩問說「今日相見,也是上天有幸,不知您有什麼話可送給我?」
狐妖思考了很久,說「『三代以後,只怕不愛惜名聲的人』,這是下等人的見解,
自古以來的聖賢都是心平氣和、自由自在毫不做作,
宋朝以來的理學大師們卻吹鬍子瞪眼,搞出許多有的沒的規矩,
請您再多多思考一下這點。」
劉前輩聽他這麼說,一直悵然若失,
因他一直信奉理學、待人極高傲,曾被其他人評論太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