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友會〉
十四日,安有會仕紳來與郭正使見面。安友指的是平息戰爭使人民安居樂業,聯絡促進各
國友誼,安友會有數萬人之多。據馬格里所說,咸豐七年粵省(1)的戰爭,安友會的仕紳
建議停戰,丞相巴爾密士敦(2)批評安友會,並報告國主解散安友會,現在才重新組成,
司密利士就是安友會的成員,一心想行善,與禁菸會互通聲氣。按照英國的官制,官員不
稱職,輿論可以將之罷官,仕紳不公正審理,官人的權力可以罷免仕紳,這是用來相互制
衡的道理。然而罷黜官員容易,罷黜仕紳困難,聽仕紳的話罷免官員比較常見,聽官員的
話罷免仕紳比較少見,所以仕紳的權柄是比較值得依靠的。
現在,英國的官員與仕紳中以行善為目標,平息戰亂安養百姓為理想的,佔六、七成。英
國的習慣,按照道理的是非來決定做事與否,不會只仗著武力強行為之。下議院討論事情
,都是據理力爭來證明自己,毫不顧忌他人或迴護同僚,我有理,大家都能明白,自然幫
助我的就多。仕紳不籌集軍餉,官員也不能發兵打仗,西洋的政治局勢大多是這樣。之前
聽人說,只要武官與公使合謀就能決定發兵打仗,只是誤傳。
與洋人辯論道理,雖然可以暢所欲言,但不可以講客氣話、場面話,這是以後所有出使西
洋行邦交任務的人要特別注意的。大致上在辯論之前,都要將道理全盤想得透徹清楚,辯
論時直球對決(洋人喜歡直來直往不喜歡含混模糊)。如果自己理屈,就再想想怎麼表達自
己的意思,重新再與他們辯論,如果抓到他們錯誤的地方,即使直接斥責也沒關係,不必
吞吞吐吐(洋人說辯駁道理不是打架鬥爭,無論甚麼人,只要有道理,就要聽他的,如果
說不出道理來,就是理屈),尤其要注意不可以私下是一個想法,表面上找藉口來辯駁。
英國人建國最重視商人,他們希望與中國交流,也是出於商業考量。商人一旦受委屈,就
會陳情給主持商會的仕紳代為申訴,下議院一定統一口徑,為商人申冤。我中國與英國人
交流,能講道哩,能體恤商人,就沒問題了。
(1)1857英法聯軍
(2) Henry John Temple, 3rd Viscount Palmerston
(3)以下仕紳皆指議員
看的出來劉大人蠻喜歡英國這種真理越辯越明的風氣
王闓運說咱們劉大人「不近人情,而以為率真」
在英國應該覺得如魚得水
能夠每天抬槓 直來直往的對噴 對方還不記仇
比起含混模糊的大清官場 簡直是天堂啊
原文:
十四日,安友會紳來見郭星使。安友者,勸息兵爭以;安黎庶而聯諸邦之友誼也,同會萬
餘人。據馬格理言,咸豐七年粵省之役,會紳建議止戈,丞相巴爾密士敦非之,告國主散
其會,今乃其重結約者.司密利士即會中人,意專行善,與禁煙會相聯絡。案英國之制,
官不稱職,則輿論可以易其官,紳不審義,則官權可以去其紳。此交相維製之道也。然黜
官易,黜紳難,黜官以就紳時多,黜紳以就官時少,故紳之權較足恃。
此時,英國官紳以行善為誌,息兵安民為心者,十居六七然。其俗究以理之是非為事之行
止,非專恃強力者。苟理無不足,則明白暢快與之反覆辨駁,使知事理之所歸,彼外部亦
不能以數人之見,遽至決裂。蓋官主其謀,亦必紳允其議,然後能行之。下議院之論事,
據理勢以互證,毫無避忌回護。我理既足,眾心相喻,.則左袒者必多。紳不籌餉,官即
不能發兵。西洋局面,多是如此。曩聞人謂。武員與公使合謀,即可奮動干戈者,傳訛耳
。
「然與洋人辨理,雖可揮灑自如,惟客氣之話則不可有,皆有事邦交所當共戒者。大約辨
論之先,總須將理想到明透,臨時爽直出之(洋人喜爽直,惡含混)。或為彼論所屈,則
別謀所以伸已意者,重與頡頏.苟得其錯失所在,雖明斥之,亦所不妨,不必吐茹伸縮(
洋人謂辨駁道理原非爭鬥,無論何人道理至是,即當從之,說理不出,即是無理),尤不
可陰持一意,而陽為他論以抵之。至於英人立國首重商販,其求通於中國,亦隻意在商販
。商人一有所苦,則訴諸主持商會之紳。下議院即必眾口一詞,求為伸理。我中國與英人
交際,能持理,能恤商,斯盡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