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qhyou (友善國際)
2014-05-06 18:24:56論圍棋與中國文化
圍棋是中國文化很典型的代表,也是突出的象征,棋圣聶衛平曾經講過,只有中國這樣
的國度,這樣的文化才能孕育出圍棋這樣的藝術,我認為圍棋可以看作是中國文化、哲
學、藝術、智慧的偉大結晶,圍棋的每一處美都體現了中國文化之美。
先介紹一下圍棋的基本規則了。棋盤橫縱有各有十九條線,共三百六十一個點,黑白兩
色的棋交替下在棋盤上,每顆棋旁邊的空位稱之為氣,當一塊棋沒有氣的時候,就被吃
掉了,不被吃掉的條件是兩只眼(用棋圍城的一個空格),最后看雙方圍城的面積誰大
,誰就獲得勝利了。
我們常說人生像一盤棋,一件事情像一盤棋,時局像一盤棋,甚至連整個歷史都像一盤
棋。事實上,圍棋可以看做是很多事情的一個縮影。與象棋,國際象棋比起來,圍棋的
特點是,棋子越來越多,棋是越來越復雜的,而另外二者則是開始就進入激戰,然后越
來越簡單,局面趨于明晰。棋風指的是人下棋的風格和特點了,像寫字一樣,人的棋風
與人的性格密切相關,棋風有保守和進取的大的區分,細致一點,可以說成,喜歡實地
實空的,棋子比較嚴密,防守比較穩健的,或是進攻兇猛的,喜歡搏殺的,或是講求效
率的,志在中腹大局的,或是喜歡邊角的。棋風之間并沒有優劣,就像每一個人的性格
,本沒有優劣的比較,只有是否適合的問題,一般來說,生活中喜歡爭強好斗的人,就
難以下出作風保守,注重防守的棋,同樣的,熱血的年輕人大多喜歡搏殺,喜歡追求效
率,圍大空,所以說怎么樣的人,就會下出怎么樣的棋,如同寫出怎么樣的字。
圍棋中,黑白兩色,代表的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顏色,像太極圖,就只有黑白兩色,
可以看做是陰陽兩面,在棋盤上互相發展,糾纏,生出美麗的圖案。矛盾的對立,在中
國諸多流派中都有重要地位,像老子《道德經》中提到,“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家
的“陰陽相生”等觀點,實際上,要是只選兩種顏色,也只能選黑和白,他們既有對立
的關系,如剛強和柔和,保守和進取,釋放和穩重等等,但古人提倡的中庸之道又在圍
棋中體現的淋漓極致,只有黑白之間互相配合,相生相克,才能演繹出精彩的棋局,如
同人要結合眾多不同的特點,長處,吸取他們就優秀的一面,才能成為最優秀的人。
布局是圍棋的大智慧,層次比較低的棋手,在布局中,一般只是考慮小局部,但很少從
整個棋盤的角度思考,他們喜歡在一個地方糾纏之后,然后直接進入中盤的搏殺。這樣
并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認為,是沒有領略到圍棋的真諦的。大師們的布局看上去總是
天馬行空,漫無目的的,而且總是散亂在棋盤的各個位置,沒有什么聯系,但實際上,
大師們在開始的十幾手棋之后,就開始長時間的思考,整個棋的戰略是在什么地方,然
后苦心經營,看似漫步驚醒的散亂的棋,實際上是為了經營某一塊空而設計的,等到時
機成熟了,他們就能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巨大的作用。人們常說布局可以隨心所欲,因
為決定勝負的是在中盤的博弈,而且空空的棋盤到處都可以經營。雖然是這樣,但隨便
的布局,或見步行步的布局,是被動的,無主見的,像人一樣,年輕時候對以后沒有一
個長期的規劃,以后只能隨波逐流。大戰略家能在布局階段確定哪里是根據地,哪里要
全力拼搏,哪里可以讓給對手,哪里以后是確定勝負。像毛澤東,他在黨的早期,制定
了黨的綱領和任務,早期農民運動就提出要結合工農,瑞金時期,確定了以后陜甘寧是
革命的根據地,有了這樣深謀遠慮的布局,才能使以后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非
像幾個大的軍閥,雖實力很強,但無大的計劃,隨波逐流,最后還是會失敗的。可以說
毛澤東是布局的王者,要是他下圍棋的話,寬廣的視野,精確的定位,一定能讓他贏得
巨大的先機。
局部和全局的取舍是圍棋的另一大智慧之一,有些高手可以放棄一部分實空,而換得一
幅沒有實空的外勢,目的是經營中腹,這個更大的地盤,有些棋,會面臨是要局部實空
還是加強外勢面向全局的取舍,初學者在選擇面前,通常毫不猶豫選擇當前之利,但大
師們的判斷有時會覺得虛的外勢,比實的空更有誘惑,因為他們致力全局,著重整盤。
這種局部與全局的,小利益與大利益的,眼前和長遠的取舍,這樣的命題貫穿中國的歷
史,孟子說:“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老子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
以漁”,先哲在這類問題上有過很多深刻的探討,像司馬懿,在局部戰役中,他經常不
如諸葛亮,但是全局謀略上,是更加智慧的,最終在整體上戰勝了蜀國。當這種取舍處
理好之后,圍棋中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矛盾就能解決好了,當然要是圍棋這方面實戰
好了,回到生活中,也是很有幫助的,畢竟人生如棋嘛。
圍棋中,黑棋先下,先下是有巨大的優勢的,所以最后要貼七目半,作為白棋后手的補
償。圍棋中有個術語叫做“脫先”,就是在局部糾纏中,覺得再往那里糾纏,意義也不
是很大了,率先脫身,把棋放到全局更大的地方。脫先是很需要智慧和大境界的,能很
好駕馭脫先的人,一定是對局部的變化看的很透,而且對全局把握也很到位,并且需要
勇氣放下眼前,去開拓未知的空間。春秋時期越過的丞相范蠡就是脫先的大師,當他幫
助越王實現霸業之后,看透了越王的性格,勇敢地跳出身處已久的丞相高位,去經商,
最后得了流傳千古的陶朱公的美名,這也顯示了他對時局的準確把握。老子說:“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就是讓人們學會舍得,學會不要過于糾纏。
像二十世紀初,日本有一位大師,特別喜歡下白棋,那時還沒有貼目呢,大的基本思路
,是隨時讓局面上有兩個很大的地方可走,讓對方來選擇,最后是一人得到一處,在讓
對方不停地選擇,最后出現崩潰。不僅選擇在圍棋中很重要,在每個領域都很需要了,
只是在圍棋體現得很明顯。圍棋的次序與棋里面的味道密不可分,有些棋,多下一步,
會得到一些便宜,讓對方吃一點虧,多數人喜歡,見到便宜,就馬上下了這樣的棋,雖
說便宜是拿到了,但是棋就下死了,里面的變化也少了很多,以后的一些借用,騰挪的
可能性就沒有了,大師們喜歡保留這樣的變化,認為會讓棋變得更加有味道。但是,這
樣的棋放久了,慢慢的,這樣的棋就會有變化了,原先你地便宜就可能占不到了,被別
人不經意間補強了。當然,如何把握次序,在適當的時機講便宜占到,或是留著,等時
機到了,讓棋的變化讓你的棋更加豐滿,是個大學問。這一點上,很明顯就符合中國人
的思考特性,很多事情,原本可以說可以做,但是,我們就不去做,不要把事情做死,
做絕。別人有什么毛病,缺點,我們有時候也不去揭發出來,讓他能以后改正,或是眼
前的小魚,我們不把它撈上來,而是希望能吸引到更大的魚,都是關于一些判斷,取舍
的問題了。
誠然,圍棋除了大方向上的判斷,取舍之外,也有相當具體的殺氣問題,兩塊棋的對殺
是圍棋重要的部分,現在我們說中國很多年輕棋手的力量大,指的就是在兩塊棋糾纏的
時候,算棋特別準確,通常是一步之差,滿盤皆輸。清代大師王龍士被認為有十三段的
棋力(現在最高段位是九段),他的一大特點是力氣非常大,殺棋時非常準確,能精確
計算二十多步的棋。殺棋要考慮對方下的棋,同時,自己的每一手棋也有若干種可能,
同時把兩方面都做好,還是很難的。
圍棋與象棋之間的比較,我更愿意將圍棋比作春秋,象棋比作戰國。戰國多以戰爭為主
,其謀略大多為打仗服務,不是說這不是美,不是智慧,但是比較單一與比較赤裸。相
比于象棋,我個人更熱愛圍棋,因為雙方的對殺,只是圍棋里面的一部分,像春秋幾個
大國之間雖有大戰爭,但畢竟不多,更多的是不打仗時雙方爭取利益的謀略。像晉國趙
文子趙武,主政五十多年,在位期間,雖沒有什么大戰爭,但是通過外交手段,讓周邊
的小國臣服于晉,通過會盟,讓各大國承認晉的盟主地位,同樣達到目的。圍棋更多的
是沒有硝煙的戰爭,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手法,贏得勝利,這是另外一種美和智慧,也
是中國一直注重間接,而非直接的文化。
另外,圍棋的整體性的特點與中國文化的整體性的特點很像。圍棋將陰陽轉化,矛盾對
立互補轉化,取舍,次序,全局的把握,局部殺棋之精妙,通通融入到一個圍棋體系里
面。而像中國諸子百家,喜歡在自己的理論中包含倫理,哲學,宇宙,科學,政治,禮
儀等等學科的內容,而不愿意想柏拉圖那樣分門別類地論述。而他們的后人,在發展他
們的新觀點的時候,也喜歡將他們的新觀點融入到傳統先哲的觀點里面,自己一注疏的
形式表達,從而形成一個很龐大的整體。還有像中國的科學,技術,實物等等,大多注
重整體的效果,從整體來解決問題,他們不愿意,甚至不能割裂開來,進行單獨討論。
圍棋充滿了東方的智慧與文化,也只有這樣的沃土才能孕育如此高尚美麗的藝術,圍棋
與中國文化在靈魂的深處是共通的,我認為,能掌握好中國文化的精髓,就能掌握好圍
棋的精髓。
作者:
chenglap (無想流流星拳)
2014-05-06 18:33:00塔矢亮: ...
作者:
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
2014-05-06 19:50:00給個連結吧
作者:
calebjael (calebjael)
2014-05-06 20:37:00為什麼你會從轉載“台灣漢人血統上跟大陸漢人無關”變到“我國圍棋、我國東山再起、毛澤東布局高手”...
作者:
amano (多愛自己一點)
2014-05-06 20:41:00大概是呼應我們教育部長:教科書洗腦?盼學生展思辨能力
作者:
fukyou (狂野的餓狼)
2014-05-06 21:36:00圍棋要有萌才有用
作者:
mstar (Wayne Su)
2014-05-06 22:54:00「第一手天元!」
作者:
bobju (枯藤老樹昏鴉)
2014-05-07 00:11:00下棋要有天份 還要肯花時間 台灣有些有天份的 看到沒錢途 很早就淡出了至於文化什麼的 有夢很美啦 但勝負的世界根本就不容許做夢能站在頂尖的都嘛是熬過場場硬仗熬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