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甜蜜的誘惑(糖的歷史) 國家地理雜誌

作者: shinshong ( )   2014-11-16 18:31:23
http://www.ngtaiwan.com/3023
甜蜜的誘惑 撰文:里奇‧柯恩 Rich Cohen 攝影 :羅伯特‧克拉克 Robert Clark
節錄第二段開始:
話說從頭。大約1萬年前,新幾內亞島上的人開始種植甘蔗。他們採下甘蔗生吃,嚼食
莖部,直到舌尖迸發出令人心蕩神馳的滋味。糖在新幾內亞的古老神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是一種萬靈丹,能治百病、解千愁。有一則神話說,太初第一人與一根甘蔗莖巫山雲雨
,孕育了人類。宗教儀式上,祭司會啜飲盛裝在椰子殼裡的糖水,後來則以一罐罐可樂取
代。
慢慢地,糖在島嶼之間傳播開來,最後在公元前1000年傳入亞洲大陸。公元500年,糖
已經在印度被製成粉狀、當成藥物使用,治療頭痛、胃痙攣及陽痿。有很長一段時間,糖
的精製技術都是一門祕技,只在師徒之間相傳。到了公元600年,製糖技術已經流傳到波斯
,君主們開始以大量甜品款待賓客。當阿拉伯軍隊征服這個地區時,也一併帶走了糖的知
識與對糖的喜好。糖的傳播就像水花四濺:先是這裡、接著是那裡,凡是信奉阿拉的地方
,都出現糖的蹤跡。「阿拉伯人不管到哪裡都帶著糖,包括產品本身與製作技術,」西德
尼‧明茲在《甜味與權力》一書中寫道。「人們說,《古蘭經》到哪裡,糖就到哪裡。」
穆斯林哈里發把糖當成炫耀的工具。杏仁軟糖蔚為風潮,被雕塑成各種光怪陸離的造
型,用以展現國家的財富。一位15世紀的作家提到,曾有個哈里發下令建造一座完全用杏
仁軟糖雕塑而成的清真寺。人們為之驚嘆、在裡頭祈禱膜拜,最後窮人吃掉它。阿拉伯人
將糖的精製技術提升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並且將它變成一種工業。這種工作極其艱苦。到
了1500年,隨著糖的需求量急遽攀升,這種工作被視為最低賤的勞役。蔗田裡很多工人都
是穆斯林與基督徒交戰時被擒獲的東歐戰俘。
最早愛上糖的歐洲人也許是為了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而東征的英國與法國十字軍。
他們返鄉時,滿腦子都是糖的想像、糖的故事、糖的記憶。由於溫帶氣候不適合栽培甘蔗
(甘蔗只有在雨水豐沛的熱帶土地上才能長得好),最早的歐洲市場是建立在與穆斯林世
界的少量交易上。這些送到西方的糖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珍稀到被列為香料的一種。
但隨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15世紀的擴張,與東方的貿易日漸困難。愛糖成癡的西方貴族
沒有多少選擇:要不跟南歐的小製糖商做生意,要不擊敗鄂圖曼帝國,再不然就是開發新
的來源。
學校老師將這段時期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當時歐洲人為了尋找新的領域和島嶼
而前往世界各地。事實上,有一個重要的動機就是為了尋找適合甘蔗生長的土地。1425年
,有「航海家亨利」之稱的葡萄牙王子將甘蔗連同一批早期殖民者送到了馬德拉島。這種
作物很快就被帶到其他新發現的大西洋島嶼上,包括維德角群島和加納利群島。當哥倫布
於1493年二度啟航前往新大陸時,他也帶了甘蔗。糖的量產時代於是來臨,加勒比海島嶼
上到處可見以奴隸為工的大農場。時間推移,最後出現的是現代城市郊外黑煙裊裊的大型
煉糖廠、大量消費、肥胖的兒童,以及臃腫的雙親。
哥倫布在伊斯帕尼奧拉島種下了新大陸的第一支甘蔗,這個地方在幾百年後爆發了大
規模的奴隸反抗運動,絕非巧合。不出幾十年,牙買加及古巴的高地上就到處都是榨蔗廠
,雨林被砍伐殆盡,原住民不是死於疾病或戰爭就是淪為奴隸。葡萄牙人創造了一個最有
效率的模式,將巴西變成早期的經濟繁榮殖民地,超過10萬名奴隸生產出一噸又一噸的糖

甘蔗的栽培量變大,糖的價格就下滑了。價格下滑,需求就增加了。經濟學家稱之為
「良性循環」。17世紀中葉,糖開始從奢侈香料轉變成大宗作物,先是供中產階級使用,
然後是窮人。
到了18世紀,糖與奴隸制度已經密不可分。每隔幾年就有一個新的島嶼被納入殖民地
,林地被清空、種上甘蔗。原住民死去後,農場主人就用非洲奴隸取而代之。收割壓碾後
的作物被堆進船艙,運往倫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在那裡交換製造品,這些商品再運往
非洲西岸,用來換取更多奴隸。這個「三角貿易」有其血腥的一面,也就是造成數百萬非
洲人死於途中的「中間航道」。在英國於1807年禁止販奴之前,有超過1100萬非洲人被送
到新大陸 ── 其中超過一半都進了甘蔗農場。根據千里達政治人物與歷史學家艾瑞克‧
威廉斯的說法:「奴隸制度並不是種族歧視的結果;反之,種族歧視是奴隸制度造成的。
」換言之,非洲人並不是因為被視為低等人種才被奴役。白人是為了將早期糖業貿易繁榮
所需的奴隸制度合理化,才把他們視為低等人種。
巴貝多是英國最早的產糖島嶼。某個英國船長在1625年5月14日發現它時,它還是個無
人島,但沒過多久,島上就已經滿是榨蔗廠、農舍、棚屋。巴貝多早期也種植菸草和棉花
,但就像加勒比海地區其他栽植甘蔗的地方一樣,甘蔗很快就占領了整座島嶼。不出100年
,該島的地力就被耗盡,地下水層也告枯竭。到了那時,最有野心的種植者都已經離開巴
貝多去尋找下一個可供剝削的島嶼了。1720年,牙買加奪下了產糖量第一的寶座。
對非洲人來說,這些島上的生活有如人間地獄。整個加勒比海地區有數百萬人死在甘
蔗田和壓榨廠,或死於企圖逃跑的路上。慢慢地,歐洲人開始意識到這項貿易的罪惡。改
革者呼籲廢奴,家庭主婦拒買奴隸生產的蔗糖。伊麗莎白‧阿博特曾引用貴格教派領導人
威廉‧佛克斯的話。佛克斯告訴群眾,他們每消費500公克的糖,「就等於吃下50公克的人
肉。」伏爾泰的《憨第德》裡有個缺了一隻手和一條腿的奴隸,他這麼解釋自己肢體殘缺
的原因:
「我們在榨糖廠工作的時候如果被石磨夾到手指,他們就把我們的手砍掉;如果我們
企圖逃跑,他們就砍掉我們一條腿。這兩種事我都遇上了。這就是你們在歐洲吃糖的代價
。」
但糖業的興盛無法遏止。那個時代的糖就像現在的石油。1700年,一個普通的英國人
每年平均要吃掉1.8公斤的糖。1800年,一般人每年吃掉8.2公斤的糖。到了1870年,同樣
這個愛吃糖的傢伙每年吃掉的糖已經多達21公斤。他滿足了嗎?當然沒有!1900年,他的
消耗量達到每年45公斤。在這30年間,全世界的蔗糖及甜菜糖產量從每年250萬公噸暴增到
大約1200萬公噸。今日一個普通的美國人一年要攝取35公斤的添加糖,也就是一天超過95
公克。
今日造訪巴貝多,還可以在那裡看到糖留下的痕跡:傾頹的榨蔗廠。風華不再的宅院
。用果醬和蘭姆酒餵飽遊客的旅館。還有那少數幾家仍在運作的工廠,甘蔗被送進壓榨機
,甜膩的粗糖沿著滑槽落下。我站在一座煉糖廠內,戴著安全帽的員工在我周圍來來去去
。我看到一塊手寫的牌子,是一段祈禱文,祈求上帝賜給他們收穫作物所需的智慧、保護
及力量。
作者: fr373969 (Brian)   2014-11-17 02:20:00
真是有趣(故事), 但是沒有想到糖竟然這麼晚才進入人類的生活當中
作者: a7v333 (蠢與窮)   2014-11-17 14:58:00
這篇完全忽略中國的部分
作者: shinshong ( )   2014-11-17 19:22:00
國家地理雜誌的嘛 歐洲觀點
作者: Pietro (☞金肅πετροσ)   2014-11-17 21:20:00
台灣農民
作者: Sadan (Danny)   2014-11-18 03:00:00
請問有亞洲,或是中國對糖的觀點嗎?
作者: wildboar (我只是說書的)   2014-11-18 11:21:00
我也想到東方多早開始產糖?
作者: iio ( )   2014-11-18 13:52:00
中文wiki就有資料
作者: loser1 (拍嘎爪得白醬)   2014-11-18 14:52:00
侯景圍臺城時城頭將領有啃甘蔗的記錄。
作者: shinshong ( )   2014-11-18 18:35:00
查了一下,說是唐太宗時代,精糖技術才從西方傳來在那之前沒有砂糖,糖是以糖漿的形式存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