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eafood (河豚生魚片)》之銘言:
: 介紹。然而,不只是根本博,就連當時國民黨部隊的
: 指揮官,同時也是根本輔佐的對象湯恩伯將軍,也沒
: 有任何相關記述。
關於湯恩伯和胡璉誰功勞較大的問題,上海師範大學洪小夏教授
寫過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看法。
〈關於金門戰役幾個史實的考證——兼論金門戰役的歷史定位〉
這篇論文提出了兩個問題:
1.湯恩伯和胡璉的指揮權交接是在何時完成的?
胡璉自己在1974年寫的〈泛述古寧頭之戰〉是這麼說的:
10月26日上午11時許到達金門後,顧不上吃午飯,即到湖南高地,
「並未顧慮形式上之交接,迅即實施指揮權」。黃昏時分,戰事基本
穩定,羅卓英建議眾將領「暫回兵團部,研究後再定。」當場留下
十八軍副軍長在湖南高地督戰,羅卓英率胡璉、高魁元等人回到塔後
十二兵團司令部,「他(指羅卓英)稍事檢討後,即逕去(水頭)
湯總部。他此來的任務,布達命令,監督交接,至此已屬圓滿完成。」
這份自述把取得指揮權時間訂在26日中午,正式布達交接則是這天黃昏,
由羅卓英監督。
國防部在1975年出版的《金門保衛戰》裡面採信上述說法,但不完全一致:
東南軍政副長官羅卓英將軍率第十二兵團胡司令官,於十月二十六日上午
十一〇〇時到達金門戰場,布達命令,即由胡司令官接替指揮權,指揮金
門後期作戰。
胡璉說先指揮半天再布達交接,國防部說中午就一併交接指揮了。
洪小夏的論文則引用了1949年10月30日和31日的中央日報,報紙上頭
可不是這麼說的:
10月27日下午2時,東南軍政長官陳誠離開臺北,4時飛抵金門,立即
巡視戰場; 當晚住在金門水頭湯總部。
28日下午,陳誠召開師長以上高幹會議,宣佈湯恩伯調職,胡璉接任
金門防務,官銜為「福建省」主席兼新成立的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
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連同所屬部隊也同時調回臺灣。宣佈完畢散會,
陳誠當日飛返臺北。
作為歷史研究者,該相信戰事爆發幾天後的報紙?還是隔了25年後的
記憶?而且是「自述」?
洪小夏這篇還處理了另一個問題:胡璉上岸之前,主要是誰指揮作戰?
在胡璉的〈自述〉裡面,他盛讚自己的人馬高魁元,幾乎不提湯恩伯與
李良榮。而洪小夏則引用劉雲瀚,〈紀金門古寧頭之役〉,《戰史論集》
(臺北:華崗出版有限公司,1976)反駁這個說法。
洪也解釋了,戰鬥結束後湯和李馬上都被調回台灣,過程報告都交由
胡和高來處理,而且湯、胡兩人日後的盛衰發展天差地遠,所以就變
成了由胡、高獨攬全功。
其實,到底主要由誰指揮?靠記者或靠當事人數十年後的回憶,都只能
說是聊備參考,不可輕信或堅持。
假如哪天能挖出25日到26日的電話命令紀錄,才可能會有可昭公信的說法。
不過這大概比找到蔣介石寫給宋美齡的情書還要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