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題目討論起來真的蠻有趣的。
小弟有幾個看法
對於日本人對於台灣信仰
1.拆廟
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日本人統治台灣後
對台北的漢文化代表的大天后宮、文廟、武廟、城隍廟及三山國王廟等
都是拆掉,理由是市區改正,但拆完後就任由神祇流落民間
武廟的關聖帝君不知道跑到哪去了,畢竟武廟對日本統治者太敏感
文廟後來由民間重建
媽祖移到淡水
城隍廟被信徒保存好,現在已經在虎林街重新復廟
這些廟的特點是具有官方色彩,中國各城市建城時就是必建文武廟
日本人拆台北的廟,應該具有更大的政治意義。
統治尚未穩固就敢冒大不諱拆文武廟跟媽祖廟,用意應該很明顯了。
2.宣教
日本開始導入本土信仰,先從與台灣有重疊的信仰開始
各寺廟進駐日本本土教派的住持,以日本宗教儀式祭拜
以鹿港龍山寺為例
就被廢除龍山寺名改為開真宗本願寺分寺
這其中也牽扯到日本教派之間的鬥爭
http://www.lungshan-temple.org.tw/index.php?nav=2&sub=3&det=2
(鹿港龍山寺官網)
1904年
鹿港龍山寺正式遭廢,連同奉祀主神觀音菩薩等神像皆被移除,變為奉祀阿彌陀佛
的日本真宗本願寺分寺,寺方的財產也一併被侵奪移轉,
改由日本光明智曉教師兼任龍山寺住來管理。
3.妥協
當然,台灣先人們依然努力捍衛自己的信仰,以妥協的方式維持台灣本土信仰
附上一段珍貴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r_CkCgEU
1930年代 台南 延平郡王祠與大觀音亭興濟宮保生大帝繞境回鑾
影片可以看到
頭陣是日本神道教,可以看出前是延平郡王祠(被改成開山神社)
後面是保生大帝聖駕
看了這片段很感動也很激動,影片可以感受到兩神的氣氛不同
你可以看到日本硬生生的導入日本本土信仰的粗暴生硬不習慣
後面可以看到保生大帝聖駕時,那種生命力與感動
先人們在保生大帝聖駕是如此虔誠與用心。
這才是台灣人的樣子啊!!!!!
4.台北神社
完全外來的完全移植
1901年在現今的圓山飯店劍潭山頂蓋了一座台北神社,是主祀在台北死亡的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後來升格為台北神宮
強迫當時台灣人都要來參拜 每年10月28日還定為台灣神社祭,全島放假一天
是皇民化最高的象徵。
不過天要敗日本,在1944年升格成台北神宮的前兩個月
從松山機場升空的載著印度獨立領袖的錢德拉.鮑斯帶著建國基金與金條的飛機
墜毀在台北神社,把台北神社撞毀。也因為戰爭結束而沒有修復重建。
這一連串下來,可以感受到日本在殖民對於台灣宗教信仰的移除與台灣先民
在嚴峻的環境仍然捍衛自己信仰的情操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