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ucca (Herr Chaconne ?)》之銘言:
: 2.德文的Fürst在英文常被翻譯為Prince,然後再被中文翻譯成親王。但無論是中文或
: 英國皇家的歷史,Prince與親王都與國王或皇帝大都有血緣關係。但Fürst是德意志
: 地區一種很常見的爵位,未必與皇帝國王有血緣關係,就是一個地方的統治者。所以
: 我在我的碩論中與老闆討論結果是翻譯成「君主」
歐洲貴族爵位名稱的中文翻譯(以及日,韓,越語) 主要是從英法的制度而來
由於主要有五個等級 因此以中國古代的公,侯,伯,子,男 作為對應翻譯
演變及對應如下:
法國爵位 英國爵位
拉丁語源 古法語 法語 英譯 英語 漢字圈翻譯
dux(領導者) Duc Duc Duke Duke 公爵
marca(邊疆) Marchis Marquis Marquis Marquess 侯爵
comes(同伴) Conte Comte Count Earl 伯爵
vice(副)+comes Visconte Vicomte Viscount Viscount 子爵
baro(普通的人) Baron Baron Baron Baron 男爵
其中只有Dux和Comes在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是官職名稱
Dux最初是榮譽頭銜 後來成為地方司令官職稱 帝國後期羅馬將此稱號授予蠻族部落首領
而Comes是君主的隨行人員的意思 後來成為Dux的下級官員職稱
到了法蘭克王國時代 Dux和Comes分別變成邊疆外族(如布列塔尼,諾曼第等)和
中央城市(如巴黎,安茹等)的封建領主 後來形成法國地方諸侯 Duc(公爵)和Conte(伯爵)
法國國王逐步將諸侯領地取回後 諸侯頭銜轉變為王室授予貴族的稱號
13世紀時法國開始確立了Duc,Marchis,Conte,Visconte,Baron...的爵位制度
其中Marchis意思是邊疆的諸侯 地位比伯爵高
現代英語稱法國侯爵時 和法文一樣用Marquis 但稱英國侯爵時則用英語化的Marquess
伯爵Conte 分別演變成現代法語Comte和英語Count 但英語只用在稱呼法國等歐陸的伯爵
Visconte是副伯爵的意思 地位比伯爵低 因此中文翻譯為子爵
Baron來自拉丁文的自由人民 成為比子爵還小的領主的稱號
英國的公爵,侯爵,子爵,男爵都是直接從法國來的 只有伯爵不是Count 而是Earl
這個字的字源可追溯到古北歐語的jarl(原意為酋長) 後來在北歐成為諸侯,貴族之意
11世紀英格蘭丹麥王朝時 丹麥王以此作為英格蘭原七王國的大諸侯之稱號(古英語:Eorl)
11世紀諾曼征服後 統治者將法國的制度引入 但仍沿用Earl為最大的諸侯稱號
到了14世紀時 英格蘭也學法國開始授予貴族爵位 首先新設了Duke 地位比Earl更高
後又陸續增設Marquess,Baron和Viscount 最後固定成為五等爵制
英語雖然保留了Earl作為對應歐陸Count的爵位名
但英國的伯爵夫人/女伯爵仍然是Count的陰性形Countess 伯爵的領地也仍稱為County
後來成為英格蘭,威爾斯的行政區劃名稱使用至今 即"郡"
另外英國還有一個非爵位的特殊稱號 Prince of Wales 只授予王儲 因此只有一人
Prince在英法語中有三種意思
一種是王室直系男性血親 中文翻譯為王子 女王的丈夫也稱為Prince consort(王夫)
一種是對國王之下,子爵之上的貴族領主的統稱 包含公爵,侯爵,伯爵 中文翻譯為諸侯
一種是英法以外某些君主國的君主稱號 稱為Sovereign Prince 中文翻譯為親王或大公
例如安道爾,摩納哥和列支敦士登
Prince of Wales並非是威爾斯的領主或君主 但中文卻習慣翻譯為威爾斯親王
導致給人有種Prince(親王)高於公爵,侯爵,伯爵...的印象 其實在英法兩國並無這個爵位
英法語的Prince 源自拉丁文Princeps(普林刻普斯,"第一"之意)
這個字成為頭銜則是來自屋大維的自稱稱號"Princeps Senatus"(首席元老)
或"Princeps Civitatis"(第一公民) 後來簡稱為Princeps 中文翻譯為"元首"
但本串提到的神聖羅馬帝國(德國)爵位 稱呼上常容易有混淆問題
是因為神羅的爵位和英法差異很大 無法和英法的五等爵制完美對應
但是英法語又習慣將神羅爵位從德語翻譯成英法語 有些名稱在這過程中就混淆了
然後中文資料大多又是從英語翻譯過來 兩次轉換再次造成失真
神羅和英法等西歐在"爵位"上的概念形成完全不同
英法是由封建轉為王權集中時 國王將稱號授予貴族 而形成爵位制度 不再是地方諸侯
神羅卻是在法蘭克地方諸侯的基礎上更趨向封建 皇權越來越小 貴族越來越變成地方諸侯
大小種類也越來越多
常見的有以下這些 可能不是全部 各頭銜的上下關係也不是固定:
德語 英譯 日譯 中譯
König King 王 國王 ex.波希米亞
Erzherzog Archduke 大公 大公 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獨創
Großherzog Grand duke 大公 大公 ex.托斯卡納,巴登,盧森堡等
Kurfürst Prince-elector 選帝侯 選帝侯,選侯
Herzog Duke 公爵 公爵 ex.薩克森
Fürst Prince 侯/公/大公 侯爵/大公/親王 ex.安道爾,摩納哥,列支敦士登
Pfalzgraf Count palatine 宮中伯 行宮伯爵,王權伯爵 ex.萊茵等
Markgraf Margrave 辺境伯 邊藩伯爵,藩侯,邊侯 ex.布蘭登堡,邁森等
Landgraf Landgrave 方伯 領地伯爵,領伯,方伯 ex.圖林根,黑森等
Graf Count 伯爵 伯爵
Burggraf Burgrave 城伯 城堡伯爵,城伯 ex.紐倫堡,馬德堡等
Baron Baron 男爵 男爵
Freiherr Baron 男爵 男爵,自由領主
其中比較容易混淆的就是"Fürst"
這個字也是源自於拉丁文Princeps 是日耳曼語中的"第一"之意(和英語的first同源)
所以在英法語中對應翻譯成Prince
但是Fürst並沒有英法語Prince的第一個意思 也就是王室男性親族 在德語是Prinz
Fürst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所有封建領主的泛稱 也就是廣義的"諸侯"
例如weltlicher Fürst(世俗諸侯), Kirchenfürst(聖界諸侯 Prince of the Church),
Reichsfürst(帝國諸侯 Prince of the Empire), Fürstentum(諸侯領 Principality),
Kurfürst(選帝侯 Prince-elector)...都是這個意思
另一個意思則是變成一個特定的爵位 地位介於Herzog(公爵)和Graf(伯爵)之間
因此可以翻譯為"侯爵" 等於中文狹義的"侯"
但列支敦士登,安道爾,摩納哥這些以Fürst為君主延續至今的侯國(Fürstentum)
等於英文第三種意思的Sovereign Prince
現在中文習慣隨著英文Prince,Principality 翻為大公或親王(國)
很容易誤以為地位比公爵高 其實是不對的
而且會和奧地利大公(Erzherzog),盧森堡大公(Großherzog) 這些真正的"大公"混淆
德語的Markgraf 和法語Marquis,英語Marquess 同樣源自拉丁文的marca(邊疆)
在現代語言中還有遺留 如德語mark,法語marche,英語march(邊界)等
但英法語不將神羅的Markgraf翻譯成Marquis/Marquess 而是翻成Margrave
同樣 德語也不將英法的侯爵翻成Markgraf 而是維持Marquis/Marquess
互相視為獨立的爵位 因此漢字圈也不將Markgraf翻成侯爵 而是另以邊境伯,藩侯等翻譯
Markgraf的領地 稱為Mark或Markgrafschaft
另外神羅的城堡伯爵(德語:Burggraf,荷蘭語:Burggraaf)
英法語翻為Burgrave 但其實相當於英法的副伯爵Vicomte/Viscount 也就是子爵
有時候神羅的諸侯受法王封子爵 也會有將副伯爵德語化翻成Vizegraf的情形
其實翻譯神羅爵位的最好解決方法 應該是不要隨英法譯名影響
不要去套用五等爵名稱(人家就不只五等啊) 直接從德語本意重譯才能真正豁然開朗
參考:
https://www.ptt.cc/bbs/gallantry/M.1333294162.A.072.html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7%88%B5%E4%BD%8D
https://goo.gl/jxBb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