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板友推文:因為台灣地理位置多地震,我們習慣於蓋房子要打地基的模式。
我們的思考模式也會因此有刻板印象。
可以參考中國目前都市變遷更新的過程……
不打地基、遇山炸山、就地填平、腹地不足或都市更新鄰地重新開始。
以前上海有句諺語:浦東的一塊地不如浦西的一張床。
浦東的地以前不值錢,要大規模土地或都市更新浦東比較容易。
類比類似於台北車站、台北轉運站、台中轉運站。
新址建設完成逐步移轉後,舊址就廢棄不用,射後不理。
台灣因為地狹人稠,大部分都市土地都值錢可馬上開發利用。
中國都市變遷更新的過程,新建案如鬼城的已經很多,廢棄舊城鎮如廢墟的也不少。
甚至還有直接在廢棄屋上直接開橋鋪路(或蓋一半荒廢)。
台灣類似的景觀只有捷運站附近,但台灣是因為建商或地主想等房價高故意先擱置。
台灣人口密度高且腹地小,都市人對這種沿革過程比較無感難理解。
都會區買房,就算屋齡高坪數小,還是有價值可能開發成新社區,有機會翻新。
鄉鎮的經費有限,連馬路都坑坑洞洞了,日本時代就規劃好的馬路至今仍沒錢拓寬。
(以前可能覺得輕重緩急先挪用處理其他問題,低價越來越高就回不去了。)
類比類似於新光三越與台北101,但新光三越還是有人潮且未荒廢擱置。
我們要打地基,所以整地必須開挖,除了半成屋都會打掉重練。
沒地震、腹地大,能不打地連拆房子都覺得費勁,找空地或填平比較快!
換句話說。
要感謝時遺跡沒有因為挖秘道或蓋地道被挖掘破壞殆盡,我們才有機會發掘出來。
另一個因素是建材工法與時代背景。
現代的建材工法與技術才可能破壞殆盡,以前要拆除乾淨不留痕跡可能比蓋新的難。
沒有壓頭、怪手、砂石車橫行的年代,拆除金字塔比蓋金字塔難。
※ 引述《lucifax (虎爺:犬科動物給我滾開)》之銘言:
: 由於黃河屢次決口,開封地下埋有六座古代城池,大梁城約距現在地表12至14米深,汴州
: 城約距地表10至12米深,東京城約距地表8至10米深,金汴京城約距地表6米深,明開封城
: 約距地表5至6米深,清開封城約距地表3米深,距地表12至14米,具體範圍尚未查明。據
: 考証研究,應與現存的開封城牆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 等於在同一塊地上
: 可能往下面鏟個1公尺就會到上個朝代的遺跡上去了
: 那這樣的話 不就有可能 假設有個明朝的摩天大樓高5樓 算15公尺
: 運氣好在戰火中跟洪水中沒有被沖垮
: 那他到現在就可能還剩下10公尺
: 那地面上不就到處都是坑坑巴巴一堆之前的建築碎片嗎?
: 這樣還有辦法住人嗎 還是把東西破壞掉 然後就開始住
: 而他們也沒想到下面埋著的可能是前朝的高樓大廈?
不久前,中國不是有條路坍塌,人車都掉進去了。
西方社會或我們的認知概念是不計成本救人,中國政府是直接灌漿活埋。
能見死不救而且不給家屬有機會領屍認屍了,沒有生命的建築為何不能住人?
我們的觀念是恢復原狀,他們的概念是就地掩埋,當沒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