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分享] 文章:日明勘合貿易の実像

作者: Aotearoa (長白雲之鄉)   2021-03-27 23:19:22
※ [本文轉錄自 JapanHistory 看板 #1WNqpX5- ]
這篇文章是日本的教科書出版社 帝國書院
官網裡的社會科補充資料
我認為很不錯,在此分享
https://reurl.cc/V37A1Y (PDF檔)
日明勘合貿易の実像    北海道大学文学研究科准教授 橋本 雄
足利義滿為何接收明皇帝的冊封?
日明貿易開始安定下來,是在足利義滿的時代。但是一直到步上軌道為止,
過程是充滿波折的,當時是南北朝時代後期,在南朝勢力依然強勢的九州,征西
將軍懷良親王搶先在義滿之前,獲得明太祖洪武帝認定為「日本國王」。
明採取的方針是,只與藩屬國的王締結 朝貢—冊封 的關係,不與其臣下及
無關之人締結關係(人臣無外交)。另外,只允許朝貢使節進行貿易,視為是皇
帝的恩典,施行「朝貢一元體制」。所以,室町幕府若欲開始日中貿易,義滿就
必須清除懷良親王,讓明重新認定為「日本國王」。
  而明派遣往懷良親王處的冊封使,落入了進軍博多途中的九州探題今川了俊
的手中,冊封這件事以未達成收場(譯註:1372年)。從此以後,以「日本國王
良懷」名義前往明的使節,被認為是今川了俊與島津氏等派出的「偽使」。
無論如何,如果不將明朝主觀認定的「日本國王良懷」(懷良親王)排除掉
,北朝-幕府勢力便無法與明朝進行外交與貿易。這個證據便是足利義滿曾二度
派遣使節前往明朝,但被視為是「國臣」的僭越行為,都被明朝給退回。
  但到了1401年,狀況有了轉變。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剛結束走私貿易從中國歸
國的博多商人 肥富 的建言,義滿第三次派出遣明使(正使:祖阿,副使:肥富
)。當時,洪武帝之孫建文帝,正面臨叔父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永樂帝)的
叛亂(靖難之役)而陷入困境。可能是為了苟延殘喘的遠交近攻之策吧,翌年,
建文帝派遣了事實上的冊封使,隨祖阿一同歸國,在北山第(金閣寺)接受義滿
的引見。彷彿是對建文帝落井下石一般,義滿比明使先昇殿、南面、就座,從他
們手中接受獻上的國書(詔書)、返禮品(回賜品)。
  另外,以前有人提倡「義滿衷心地歸順在明皇帝的權威之下,是期待能在奪
取天皇家之後能保有權威。」的這個學說。但是,這個說法從前面提到的外交禮
儀的樣子來看,大概無法成立。因為義滿是對著日本國內演戲,表示日本與中國
明朝是同等的,或是日本超越了對方。「日本國王」這個稱號,他甚至不曾在日
本國內使用過。
義滿想與明進行朝貢貿易的動機,是為了要確保能支撐皇宮、興福寺、北山
第等「建築熱潮」的財源吧。也就是說,義滿的做法是「捨名求實」。
勘合是怎麼一回事
每一艘遣明使船會攜帶一枚 「本」字勘合 前往中國。(「日」字勘合則是
明使前往日本時所使用)所以,遣明使船進行的交易,一般被稱為「勘合貿易」。
  在政變後成為皇帝的成祖,在1404年正式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這
時,隨著金印與冠服一起,一百枚永樂勘合第一次被賜給了日本。
勘合很常被說成像 合い札 或 割り符(寄放貨物時,作為憑證的存根)一樣
,這是完全錯誤的。「勘合符」這樣的名稱也是誤解。希望能正確地理解「勘合」
是中國公文書的一種樣式。然而,現今完全沒有任何實物留存,勘合正確的樣子
不明。但是,參考當時的勘合關聯史料與清代中國國內的勘合實例,推論出如下圖
的樣子:
https://i.imgur.com/7Z06C0G.jpg
https://i.imgur.com/xTXH9KG.png
其大小,從史料中的勘合箱的尺寸來看,大約是橫108公分、縱81公分。
紙面上分為:① 包含明朝的年號在內,印刷的文章(圖中文字為虛構)
      ② 兩處 割書.割印(「本字幾號」墨書、「禮部之印」朱印)
      ③ 留白部分由日本方面填寫(使節團成員名、進貢品及交易品名單)     
  接下來稍微補充上述的①~③。
①:在遇到明皇帝換人時,會重新下賜勘合一百枚,為了區別是哪一任皇帝的勘合
,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等年號是必須標示在上面的。
②:遣明船攜帶的「本」字勘合,要分別與放在北京禮部、浙江布政使司的
「本」字勘合底簿 查驗。因為有兩個地點要查驗,所以紙面上有兩個割書.割印。
③:勘合除了是證明使節團真偽的身分證明書之外,同時也是貿易許可證。因此必須
記入進貢品與貿易品。所以必須有足夠的留白來填寫這些名單。
勘合貿易的獲利
勘合貿易很賺,這可能是一般流傳的常識吧。那麼,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利益呢?
參與遣明船的勢力,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層:
(1)持有勘合的幕府將軍家
(2)接收勘合、經營使船的守護與寺社
(3)搭便船將貨物裝上船的商人。
首先是(1)將軍家。作為外交禮儀的一環,遣明使節團獻上進貢品,然後接受
回賜品。進貢品除了金屏風、刀劍、工藝品之外,還由硫磺、蘇木、銅等物品所組成。
回賜品則以明的絹織物、漆工藝品為主,幾乎都是價值極高的稀少之物。原則上都收藏
在將軍家的倉庫裡。
足利將軍家的其他收益,來自於將勘合讓渡給如細川氏、大內氏、山名氏、天龍寺
等個別經營者之時,所收取的對價收入。在史料上稱為「勘合礼銭」。一枚勘合的行情
大概是300貫文的程度。(米價比 1貫≒10萬日圓)
再來是(2)使船經營者。說到遣明船的收益,首先會想到「抽分銭」吧?
但是「抽分銭一定會落入足利將軍家的手中」這樣的說明也是誤解。「抽分銭」指的是
從商人團的手中徵收全部輸入品市價總額的一成,繳納的對象是經營使船的勢力。
舉例來說,幕府船的話就繳給將軍家,天龍寺船的話就繳給天龍寺。這佔了經營者收入
的一大部分,一艘船大約可達4000~5000貫文。
貿易的部分,首先是向寧波的市舶司交出輸出品並分類挑選,接著在北京算定價格。
大多以錢、絹、布,或是寶鈔(明的紙幣)支付。而在這個公貿易(官方貿易)以外的
來自日本的輸入品,則是在這之後,與中國方的特權商人進行交易(私貿易),這是在
明朝官方看不到的地方進行,也就是走私。
  最後是(3)搭乘遣明船的貿易商人們。他們滯留在中國期間的經費,基本上是由
明朝所負擔,在這一點上是得到優待的。但是,1454年起被限制 十年一貢、船三艘、
人三百名(景泰約条),當然超出的部分明朝不會理會。另外,這些商人必須負擔在
日本出發前的船隻增建修理費用、船員的薪水、進貢品的費用等,以乘船費與運費的
名義負擔。將這些費用與前述的抽分銭等支出扣除後,商人們得到的純利,大約會是
出資額的 2.5倍。雖然會有海難事件與詐欺事件的風險,但整體來看,確實是非常好賺
的買賣吧。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滿狗屁的)   2021-03-28 09:46:00
作者: nerevian (I GET YOU)   2021-03-28 13:10:00
未看先猜 行文邏輯潛藏當時日本是跟中國對等的意識形態
作者: Aotearoa (長白雲之鄉)   2021-03-28 13:21:00
你直接看就是了,不必未看先猜而且你猜錯了
作者: moslaa (萬變蛾)   2021-03-28 15:17:00
一,好大張,我本來以為是像木頭做的鑰匙二,雖然不是本版主題,但我一定要講那個妹好可愛 >_<一臉賢妻良母的模樣
作者: hgt (王契赧)   2021-03-28 16:29:00
其實我覺得沒有對等XD,一個九州軍閥就膽敢截留天朝冊封使XD
作者: wcc960 (keep walking...)   2021-03-28 22:16:00
精確來講是幕府的九州行政長官,但確實大到也算個土霸王只是今川(了俊)後來還是被義滿拔掉了
作者: chewie (北極熊)   2021-03-29 07:01:00
推 不過十年一次的貿易 即使有獲利 量也不多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