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einherd (浣熊提督萊茵哈特)》之銘言:
: ※ 引述《Kbart (凱巴特)》之銘言:
: : 自己不是歷史系鄉民,問這問題如有什麼邏輯上的不適請多包含^^
: : 標題的「近代」定義為清朝末年到一戰前
: : 當時課本提到擁有許多海外殖民地的列強:
: : 英國、法國、德國、日本
: : 更早期的還有荷蘭、西班牙
: : 不過當時的美國雖然實力稍不及歐洲列強
: : 但是海外殖民地似乎不多
我想再補充一下好了。
我覺得荷蘭 西班牙 葡萄牙 英國 法國之所以殖民地多有其歷史因素。
和日本 德國 美國不太一樣。
而美國特殊之處是雖然沒有荷 西 葡 英法 等老牌殖民帝國的因素。
但是又走向日本 德國這種後發殖民國家不一樣的道路。
我個人是認為近代,大航海時代以後。西方的殖民地開拓其實要區分成兩個時代。
1. 早期殖民地。
2. 工業革命後的殖民地。
早年的殖民地,例如荷蘭 西班牙 葡萄牙 法國。
其實那種殖民地和工業革命後的殖民地差很多。
更多比較偏向貿易站/據點,或是生產特定物資的海外據點。
例如說七年戰爭以前的法屬北美殖民地。
雖然看起來很廣闊,整個今天的五大湖地區,以及阿帕拉契山以西的土地都是法屬北美。
但是其實這不代表法國有有統治這塊土地。
那個年代所謂的殖民地,更多代表是法國人會來這裡收購毛皮。
並且當地收購毛皮的權力被法國壟斷。
而法國人實際的治理只限於貿易站/貿易城市內。
以外都還是原住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原住民領域。最多就是這些原住民臣服法國。
其實我最近讀完一本書,美國艾默里大學教授歐陽泰的寫的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這本書主要是談台灣在荷蘭殖民時代的歷史。
我讀了以後也發現這和早年法國殖民北美很像。
荷蘭人在台的人數極少,離開貿易點大員以外也沒有真正實際統治。
只是確保在台灣購買鹿皮 種植砂糖的貿易特權必須被我壟斷。
所以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據點"必須被打跑。
荷蘭只求台灣的原住民臣服荷蘭,以及漢人老實工作就好。
所以殖民者和非殖民者是很明確的。殖民者只是外派來這裡做生意的。
就連西印度群島也有類似狀況。當時英國殖民西印度群島。
關鍵也不是治理當地,而是找很多黑奴來這裡種甘蔗製糖/釀蘭姆酒。
種植園以外我不管。
所以早年的殖民地與其說殖民地,更像是據點和壟斷貿易區的混和體。
但是後來殖民地慢慢的改變。
例如英國因為比較晚開始殖民北美,所以適合當作貿易站,
或是適合搞這種種植園的土地都沒了。
所以英國開始發展在北美洲另外一種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