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好書介紹 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

作者: A6 (短ID真好)   2023-03-13 13:34:21
※ 引述《consequence (美麗的謊言)》之銘言:
: 書名: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
: 作者:柯志明(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出版者: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 「米糖相剋」為日治臺灣時期社會經濟最核心的問題,研究者眾,但以本書最為經典,可
: 謂為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之後最傑出的著作。作者曾在Westview出版英文
: 版,本中文版刪節有關清治時期的討論(讀者可參見作者新著《番頭家》),再補入專章集
: 中討論此著名問題,並統整全書論點,校補資料,潤飾敘述,允為作者在此領域多年研究
: 的「定本」,讀者捧讀之下自可體會作者用心之深湛。
我知道回這個文章有點久
我原本也想也在米政策的下面 但我覺得還是在米糖互剋的底下回覆會比較好
但實際我最近在看 張素芬的兩本書 <未竟的殖民> <濁水溪300年>
都提到米糖問題 未竟的殖民中也提到米糖互剋的名詞
但我們這些"現代人"多數不務農 無法理解米糖如何互剋
我也不是很懂 陳明忠的回憶錄<無悔> 解釋了原因
https://imgur.com/4Ui9heV
https://imgur.com/RVgw4MW
https://imgur.com/SFUUH8s
重點在第二張
我簡單說概要大概是兩點
1. 甘蔗根深 可以吸地下水 而稻米不行需要有黏土層保存稻田水分
所以日本人為了逼台灣人種甘蔗 破壞黏土層
2. 甘蔗週期大概1.5年 而稻米為一年2~3作 且日本採用公收價格 所以農民普遍
不願意種甘蔗
必須了解這個 才能更好了解日治的的二林農民運動起因 不然很可能會看得霧沙沙
作者: IAMCSH (BorninMCMXCVIII)   2023-03-13 14:32:00
這我有一個問題。國民政府有延續這種掠奪式農業嗎 ?
作者: moslaa (萬變蛾)   2023-03-13 14:35:00
這應該滿好查,畢竟糖業滿重要,肯定不少研究不同時期的甘蔗政策。
作者: ja23072008   2023-03-13 15:00:00
國府一樣繼承日本殖民統治對農民的管控。從水利肥料農具種子借貸都是。
作者: afv (魁羽)   2023-03-13 15:37:00
台灣南部水田化其實是靠嘉南大圳送烏山頭水庫的水達成的,實際上不能說是對製糖會社有利畢竟南部降雨極度集中在夏季,南部看天田種水稻很拼三年輪作其實是起源於水源還是不足,雖然蓋了烏山頭水庫,但尚不足以灌溉全區,所以全區分成水田、蔗田跟不給水的雜作區八田除了建設烏山頭水庫,也曾建議增建曾文水庫增加水源,不過經費不足,直到戰後才增建另外,嘉南大圳讓台南州的水旱田面積比直接翻過來,大圳灌溉區內的水田面積從3.9萬甲上升到9.9萬甲,旱田從12.2萬甲跌到6.6萬甲推薦原PO看”嘉南大圳的成本收益分析”這篇論文
作者: moslaa (萬變蛾)   2023-03-13 16:01:00
afv大是經濟系的吧,覺得對這些很熟。
作者: afv (魁羽)   2023-03-13 16:17:00
米糖互斥主要是因為米跟糖都有出口到日本,導致兩者之間形成競爭作物,一定程度上抵銷製糖會社的原料分區壟斷制度的定價
作者: dosoleil   2023-03-13 16:20:00
是米糖相剋的問題根源 就是獨佔&壓榨佃農啊不過米糖相剋最嚴重的時期 嘉南大圳還沒完工呢
作者: afv (魁羽)   2023-03-13 16:22:00
當時製糖會社的甘蔗收購價是採取米價比準法,可以看出米跟甘
作者: ja23072008   2023-03-13 16:23:00
其實這要配合水利設施建設擴大灌溉面積一起解讀。日治
作者: afv (魁羽)   2023-03-13 16:23:00
蔗競爭農民農地的效果
作者: afv (魁羽)   2023-03-13 16:24:00
米糖相剋是指製糖會社要提供誘因吸引農民種甘蔗而不是種稻米(尤其可以出口日本的蓬萊米)
作者: ja23072008   2023-03-13 16:25:00
公頃,覆蓋率6成2。而傳統看天田種的糧食作物是一年一獲的旱稻跟雜糧。不是有水有肥,又有近代化農業技術加
作者: dosoleil   2023-03-13 16:28:00
應該說是蔗農運動最激烈 大正民主結束 就算種蔗一樣憨也不能做什麼
作者: afv (魁羽)   2023-03-13 16:38:00
陳是1929年生,依其所述中學時代看到的話,已經是1941年了
作者: ja23072008   2023-03-13 16:38:00
持的一年兩獲高產蓬萊米。去找相關專書著作會比個人回憶錄有參考價值。
作者: afv (魁羽)   2023-03-13 16:40:00
1920年代剛好是蓬萊米培育成功並推廣全台,在之前能競爭甘蔗的作物只有在來米與其他旱作二林農運是1924-25年發生,嘉南大圳1930年竣工,蓬萊米也是在1930年代才成為台灣稻作主流對製糖會社來說,1930年代很難過啊(前有經濟大恐慌,後有蓬萊米與嘉南大圳帶來的旱田水田化)https://i.imgur.com/PESWLqs.jpg戰後沿用的稻米管制措施實際上只有1945年11月到1946年1月份台灣糙米產量最低是1945年,1946年開始糙米產量就大幅回升
作者: abyssalpoet (深淵之中)   2023-03-13 22:53:00
水庫跟米糖相剋無關吧
作者: saram (saram)   2023-03-14 00:28:00
國際糖價會影響喔.有些旱田(無水利溝渠之田)不種甘蔗也難.逢萊米培育成功真重大改變了台灣米食文化.它和在來米可說是相輔不剋.我小時候對這兩種米有興趣,學校常識課常教到.母親聽到我詢問,給我一個答案.她說:你吃的一半蓬萊一半在來因為蓬萊米較黏,在來米較硬.米商把兩種米混合(濫)剛好適合大眾口味.混合米是偉大的發明.
作者: afv (魁羽)   2023-03-14 14:57:00
陳的說法跟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的資料也有出入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時間範疇是整個日治時期甘蔗種植面積在1940年達到高峰的16.9萬公頃,之後逐年下降,雖在1944年有微幅回升至14.9萬公頃,但1945年跌到10.7萬公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