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oreLight (大文)》之銘言:
: 在近代民主選舉中的早期形式曾有財產投票制,也就是擁有一定財產的人才能投票,台灣
: 第一次的在日治時期的選舉也是有財產的人才能投票。好奇這個制度為何後來有共識地被
: 國際被淘汰掉,而且好像也沒有復辟過。
想想還是先釐清事實好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versal_manhood_suffrage
跟財產制比較有關係的選舉部分,
他在歷史進程下的下一步是男性普選,
但蠻容易跟性別/種族都普選的部分搞混。
這條目展示了不錯的脈絡,
法國大革命後一度用了比較寬鬆的財產限制,
幾乎可以被當作男性普選,(但可以想見仍排除一定比例大數目之人)
但在督政府時期新憲法下,就做了更嚴格財產規範。
將投票權限制在比較富有的中產階級以上部分。
直到1848革命前,國王想再縮水這個投票比例,就引起反彈。
革命之後就又放寬了成立普選。
同時期美國則是在傑克遜民主思想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cksonian_democracy
一州州的通過推行去除財產限制的普選。
約從1830開始。
所以簡單說法國試行,美國確立。
先有思想然後條件允許下就推廣開。
https://blog.nationalarchives.gov.uk/universal-manhood-suffrage/
英國的澳洲殖民地在1856就跟上熱潮,
但英國本身則是有些改革,但在1918才正式進入男性普選。
。。。
財產的限制對於政治的構成與影響是有一定意義的,
這可以從法國的倒轉看出來,
但更能看出,與其說是該不該施行,
施行的困難本身就是一種對抗與爭取。
以這個年表來說,並沒有什麼國際社會共識一起做什麼。
雖然是能看出一些熱潮和互相影響。
: 如果財產投票制捲土重來,比如達到中產階級的年收入才能投票,選擇領導階級,是否
: 能避免民粹的問題,選出一個現實的政府。
: 如果有國家規定達到一定年收入就可以投票,甚至不用入籍,是否也能匯集全球精英來
: 呢?
首先如果民粹已經成氣候,那也一定會抗拒這種改變,沒有可行性。
選民是不理解長期後果,但眼前的利益是很好懂的,
即使不懂也會有相關利益者說給他們懂。
即使用假想方式,設定了只有中產階級以上投票,
那政策上即使更務實,也會更加偏向照顧中產以上的利益,
讓以下的階級產生怨氣並累積,成為一種潛在的危險因子。
還不如維持現狀,間接的透過其他管道控制下層的投票進行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