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oreLight (大文)》之銘言:
: 香港島在割讓以前是一個小島、小漁村,但在當年鴉片戰爭期間,英國爭的是在廣州城的
: 貿易權,與香港並無關係。為何英國卻在南京條約中要了港島呢?
: 看香港島在地圖上的位置其實真不錯,就位在廣州灣之外,但好像大嶼山不是離廣州灣更
: 近嗎?結果反而是在新界租約中才要到了。
良好深水港這問題老實說其實有點事後諸葛,當年並無法預料到後來船隻的發展,例如
在鴉片戰爭的時代很多"遠洋船"可以開到淡水河內,甚至遠至艋舺(萬華)。 (台北在清末幾乎
瞬間大幅超越安平跟鹿港跟這個有重大的關連)
英國要香港的大致條件在於
1. 離珠江出海航道的範圍內
2. 有一定的發展腹地(為何一開始沒選更近的大嶼山)
3. 有一定程度的防守條件 (香港附近的幾個島都算符合條件,沒有像樣海軍的清軍即使
想要打也很難,而其他列強看到周圍還有其他島嶼而香港島上也有大山制高點總會猶豫)
4. 清朝不會太在意割讓(所以不可能直接開口要廣州)
對清朝這種大陸帝國來說香港真的是末梢的雞肋,他們會比較在意的是真的在大河的交
會口那種地方,例如揚州跟鎮江(大運河交會長江的地方) 相對來說上海都還沒這兩個
地方重要
有機會去大陸晃晃可以去淮安,那種地方真的比較能感受到大運河對於傳統中國王朝的
重要。 即使今天,在蘇北很多看來是鬼地方的也都有一推運船。長江+珠江+大運河的
內陸運量甚至超過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 (算是世界自然最理想的河運系統)
(淮安是明清時代大運河的主要漕運管理中心,現在看來是個半內陸的四線城市但在清朝
超級重要跟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