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一國財政部發行的國債,並不是該國央行發行貨幣(尤其是紙幣)的依據(或所謂
的本位)。
https://i.imgur.com/i6Q2vjT.jpg
這張是台灣中央銀行110年底與111年底的資產負債表對照。
一般來說,央行要讓市場上有多少貨幣(印鈔增加貨幣,或是回收鈔票減少貨幣),是由
央行希望讓市場利率、匯率怎麼變化來決定(貨幣政策)。
以台灣央行來說,假設它今天決定要讓市場利率下跌,那它就需要讓市面上有更多的貨幣
(印鈔),那台灣央行就會叫中央印製廠印鈔出來。
印鈔出來之後,央行就需要找”實際管道”把中央印製廠印出來的鈔票”流入市面”,這
些實際管道就稱之為:貨幣政策”工具”。
各國央行(包含台灣)最常見的工具是公開市場操作:
央行拿著大量印出來的鈔票,跑到債券市場上,向民間金融機構收購市場上流通的債券(
大部分國家常見的收購債券即該國流通的國債,但台灣國債流通量太少,比較常買的是台
灣央行自己發行的存單、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等)
這時央行資產負債表上,負債那欄的”發行券幣”(印鈔)增加,同時資產那欄的”銀行
業融通資金”、”存放國內銀行業”也會增加(購買銀行手上,以國債為首的各種債券)
。
所以國債本位制與其說是”本位”,不如說只是央行發行貨幣到市場上,必然發生的程序
(印鈔買國債,讓鈔票流入市面)。
畢竟本位制系統有押一個固定比率(例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35美元兌一盎司黃金),央行
買國債等債券就純粹是市價買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