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這文談論 沙其馬vs百棗糖
https://www.taisounds.com/news/content/94/17229
作者叫莫羽静 (嘻嘻)
全文主張可歸納為
1. 台灣流行的小吃/點心"沙其馬",其實台灣有自己的版本"百棗糖"。
2. 作者譽為 "(台灣)古早味"、"(台灣)傳統點心"。
3. 百棗糖慘遭後來的沙其馬打壓。
作者原句是:
: 戰後中華民國來台進行軍事佔領代管治理,也帶來中式點心「沙琪瑪」,
: 兩者因為有其相似性,
: 隨著中華民國殖民台灣的脈絡下,「百棗糖」三個字也漸漸的被遺忘。
諸君,
上文說法是真的嗎?
我查證了一下,從結論說,九成九是鬼扯。
為了讓大家閱讀起來更有感覺 (笑),我們先看一下這兩種點心的外觀
https://i.imgur.com/tDLcbQl.png
一、上文說法要成立的前提是,百棗糖發明的時間點早於沙其馬傳入台灣。
但真相很可能是百棗糖比較晚。
沙其馬發明的時間點差不多在滿清入關之後,從北京開始流行,隨後傳遍全國。
(依維基沙其馬條目)
換句話說,沙其馬有機會在滿清統治台灣時期就已經進入台灣。
算了,這裡我退讓,就當沙其馬在1945~1950年到台灣吧。
問題變成,百棗糖什麼時候發明?
綜合聯合報2008-08-10,與發明百棗糖的花蓮"慶春號"官網
:慶春號由邱慶春先生創辦。
:邱先生最早在1939年開始在花蓮用手推車販賣花生糖等點心,
:接著才有慶春號,
:再之後發明百棗糖。
從這裡,我們能推論,百棗糖的出現肯定晚於1939年,
可見跟沙其馬到台灣的時間點差不多,或許更晚。
如果百棗糖這樣都能當 "(台灣)古早味"、"(台灣)傳統點心",
不好意思,同理,沙其馬也是唷。
那到底有沒有明確的時間點呢?
以下提供慶春號當年註冊商標時的政府記錄來佐證
https://i.imgur.com/DlHnxXp.jpg
各位,百棗糖極可能是1960年代才發明的啊~~~
真相恐怕不是什麼
: 隨著中華民國殖民台灣的脈絡下,「百棗糖」三個字也漸漸的被遺忘。
而是這個<新創>點心本來就是企圖藉沙其馬的名氣來推廣的好不好!
光從聯合報的報導,也能看出破綻
:由於口感近似清朝御用名點「薩琪瑪」,
:後接受建議更名為「「沙琪瑪」。
如果不是當時台灣人已經先熟悉沙其馬(薩琪瑪),清楚沙其馬的口感,
怎麼可能後建議更名為"沙琪瑪"?
(慶春號還拿這名稱去註冊,想獨食)
二、接著聊聊什麼是台灣食物?
告訴大家,百棗糖並非邱先生從零開始的發明,
他是把已經存在於台灣的小吃"寸棗 (如下圖)",
混合麥芽等糖類,加熱黏合成大塊後,切成小塊而成。
https://i.imgur.com/OkFErNt.jpg
而所謂寸棗呢,其實是來自福建閩南的零食 (網路說法,歡迎否證),
換句話說,
要當台灣的食物,源頭是中國無妨,
只要經過本土化的改變,就能算台灣特有/傳統食物。
按照這標準,
我們現在常吃的沙其馬,早就是台灣食物囉,
請大家注意上圖的沙其馬裡面混合著葡萄乾。
(至少我吃過的長上圖模樣)
而最早的沙其馬,是混合枸杞,後來改混合其他材料,比如青梅、瓜子仁、棗等,
雖然似乎也有葡萄乾 (依維基),但大概不是首選,舉證如下,
1983年,PRC國務院國賓招待處出書:國賓館點心譜
https://i.imgur.com/BphIihx.png
反觀我們台灣的沙其馬,葡萄乾才是首選
1979年,經濟日報 (10/14)
https://i.imgur.com/n1TUhS1.png
小結論
沙其馬起源於北京,在台灣本土化成為以混合葡萄乾為主的點心,
是台灣食物。
三、為什麼選葡萄乾?
我沒有確證,這裡大膽猜起源是中美友好時代的美國葡萄乾大舉來台:
1953-03-17 徵信新聞 (中國時報前身)
https://i.imgur.com/cAdu5nX.png
從這角度切入,我甚至覺得沙其馬才承載著更多歷史意義,
它可是 名稱中國 作法台灣 材料美國呢。
(ps. 注意不只葡萄乾來自美國,連主材料麵粉亦曾是美援食材)
最後閒談
在我看來呢,一個國家要強大,必是海納百川,
偏偏<有些>台派腦子不知構造哪裡有洞還是混了啥,
最喜歡搞:
這才是台灣的啦,
那不是台灣的喔。
每每看得我心中又好笑又悲涼,
怎麼有這種蠢人。
類似情況不妨參考我今年一月的發文,討論燈猴。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74803002.A.6C2.html
PS. 待寫清單 (XD)
1. 日本一詞之發音問題
2. 台肥早期歷史
3. 美援於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