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學生歷史弱智化」!北一女師區桂芝再轟

作者: fw190a (las)   2023-12-14 10:42:34
本來覺得這串聊起來會很不歷史,
不過既然有討論就來分享下。
※ 引述《DarthCod (鱈魚)》之銘言:
: 這幾天蠻常看到批評說這老師主張「不讀這一篇文章就不知廉恥」
: 不過嚴格來說他只是想做「無恥課綱」的梗而已
: 他的意思應該是「這個課綱長久以來會讓國家沒有品德」
: 意思差不多,只是沒那麼具體
: 以上文字遊戲結束
同意,但我覺得內文都有明確寫呀。
"108課綱刪掉的經典古文,讓孩子失去學習自身文化的機會,
更說長期下來,我們會變成一個沒有品德的國家。"
都是一個,失去思考/機會,導致長期影響的邏輯。
只是批評者憑直覺就抓一個不合邏輯的點批吧。
有時候輿論的樹稻草人能力就是那麼強,
講多了就會連原本論者的論點都被蓋掉。
: 整體而言這老師主張「要透過這些古典文獻才能有品德」
: 先不論沒讀這些經典的外國人有沒有品德
: 這套理論整體而言是跟傳統儒家違背的
: 孟子說:
: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又說:
: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這裡講的四端之心應該是非常基本的儒家概念
: 有上過國中的應該都看過這幾段
: 意思不複雜,就是指道德的基礎是人與生俱來的
: 所以如果要說「品德必須透過閱讀某類型的文章才能學習」
: 那顯然太過放大自己的教育專業了
: 題外話,我拿上面的話去別的平台跟人對話
: 得到的回覆有「你這是民進黨的說法」「要讀夠多四書五經才會有道德」
: 孟子變成民進黨,算是一種趣聞
孟子曰:「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
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
,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
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
按照孟子的意思,有四端本體是不夠的,不足以事父母的程度。
而要擴充它必須要去思考、要主動去追求。
所以其中差異可以無數倍。
今天確實可以談說,撇開古文/四書,有其他替代品可以追求道德,
不管是用西哲的或者心靈雞湯或者碎片化的生活體驗。
但中哲提供的是一個簡便的管道,而且論述是系統式的。
而且既有歷史,還有整票古文的道德文章可以參考。
追求道德有一個重點是,為什麼追求?
能夠完整回答這個答案,並且一路追朔到內心的其實不多。
孟子這一線有一個隱含前提,他試圖用各人具有的內在良心為基點,
去鼓勵它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某種意義上他是有宗教超越性的,你不接受這套,
那同等級選項可能只剩十誡。
去看康德的表達其實比這還麻煩,道德律令的說法讓人連看懂都難,
去看亞里斯多德的論述其實也長差不多,
但他用更理所當然目的論的假設來涵蓋這塊,
告訴你人就是天生想追求,並且透過城邦來實踐,
但這塊就含糊了,加上我們沒希臘經驗的城邦。
。。
老實說我個人立場也沒推崇孟子這條線發揮到極致,
例如理學那種解釋,但小範圍倡導,
或許能中和一點現代社會要脫離道德的速度。
: 當初會選擇廉恥一文進入課本
: 大抵也有一些抗日、反共等要求忠於國家的思想在內
: 但這類價值觀(忠)要推到「恥」這個概念,就很難拿捏尺度
: 普蘭可在臉書有篇文章,講解了「五代史馮道傳」的後續
: 寡婦被人碰到手就要剁手,這種才算恥的價值觀顯然與今天差太多了
: 認真來看《日知錄》
: 可以發現內容有很多考據類的東西
: 比如帝王名號的使用、日常用語的起源、尚書的真偽
: 也有不少是單純的讀書筆記和心得
: 如廉恥一文即是如此
: 課本其實只節錄了前半段,後半段是在談古人治軍的
: 結構比前半段更為鬆散
: 老實說這種文章不適合給學生作為寫作的參考
: 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又沒有完整要表達的東西,這樣的文發在歷史板就夠了
其實日知錄雖然名義上內容上是讀書心得之類的東西,
但工夫是在編排還有旁徵博引的能力上,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14214&searchu=%E5%BB%89%E6%81%A5
比如整個第十三卷,也就是廉恥的出處,
談的是從整個國家文化規格上,道德風氣的影響,
認為他本身就是一種國力,甚至國家(天下)追求本身,
本身論述不多,卻講了很宏觀的架構。
談到廉恥的部分,
重點其實在,從四維中轉而講恥的重要,
為什麼恥在這邊重要需要提出來講?
是因為這裡是試圖講到,在一個道德風氣的谷底下,
還能期待的東西,既是鼓勵也是完善理論框架,
並且他符合孟子用性善來追求道德的邏輯,
在這邊是肯定人始終有恥來讓人追求國家的道德。
然後從重點要求士大夫開始。
當然這段被選出來,確有可能是因為舉例剛好符合某種民族意識的追求。
但其實裡面的正邏輯是能被討論的。
說他缺乏內容,但讀他的引文有何不可?
大家跟引文內容有很熟嗎,而且有熟到擺在一起能讀出新的脈絡嗎?
(歷史板的大家可能有XD)
。。。
再分享一個之前討論剛開始時,剛好搜尋到的FB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thinkingtaco/posts/2406418582919308/?locale=zh_CN
我覺得他很好的展示一個能夠引伸教學的方向,
雖然我是也覺得,要做到這樣對師資要求很高。
我認為,雖然可以說,國文沒必要擔綱把自己搞成道德教育,
但如果從國文中,學生沒學會自己提煉接受道德相關的論述,
而只會用否定與立場的心態批評,那教育某方面就真的失敗了。
(這部分教學能力、方式的影響是比較重,但少了相關課文是也有些影響)
早上看到另一篇否定勸學,說是垃圾的,
很趣味但就不分享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