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有一首懷念項羽的詩是這樣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先不說項羽本人如果聽到可能翻白眼
「你怎麼知道要是我過江等著的江東父老不會是拿著武器要問我殺害義帝的罪?」
包羞忍恥就是所謂忍讓的美德
但是在春秋戰國到西漢前二十年這個武士時代
好像不是這樣,而是自己或主君被侮辱了
不報仇而任對方侮辱的話,就連男人都沒資格當了
韓信從屠戶胯下爬過去,沒有人稱讚他的胸懷或忍耐力
而是每個人聽到韓信都是直覺:就是個爬人胯下的孬種
項羽(楚人)和劉邦(魏人)對韓信的第一印象也都是胯下之辱而產生偏見
也就是說韓信「包羞忍恥」給他帶來了名譽和求職的大麻煩
另一個例子
劉邦路過趙國時,女婿趙王張敖非常禮貌孝順對待岳父劉邦
劉邦卻故意侮辱他
有幾個趙國臣子看到非常憤怒,不管趙王反對就去刺殺劉邦,只為了報主君被辱的仇
劉邦知道後反而欣賞這幾個趙國的熱血臣子
所以到底什麼時候忍讓羞辱成了美德?
在春秋到劉邦時代,好像是被羞辱卻有仇不報才會被懷疑你人格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