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如果這樣來看應該會比較簡單,
人如果不賴在家裡跟父母同住,或是家裡有多的房子給住,
那麼成家後就只有「買屋」與「租屋」兩種選擇,
目前多數人認為買屋投資不划算,就是因為買屋出租的投報率偏低,
所以在這裡我們就用百分之二的投報率來計算,
同一棟新大樓同樣坪數的兩間房子,家庭收入與成員相仿的A、B兩人,
A以每個月一萬的租金租下,每年要花十二萬,
B則是以六百萬買下(投報率百分之二推算),貸款七成每月要付兩萬出頭。
十年之後,
A一共付出一百二十萬的租金,至於水電瓦斯等雜支買或租都一樣要付,就不計算。
B因為有房貸壓力,省吃儉用十年就提早清償,被銀行賺的利息、房屋、土地稅等,
就算一百萬好了(應該沒那麼高,多的就當簡單裝潢),所以B總共花了七百萬在購屋上,
十年下來A與B花在「住」方面的支出差距,B足足多花了700W-120W=580W
這個支出差距也就是一般人爭論買與租的重點,
因為A可能因為適當投資讓這筆錢翻了幾十倍,然後直接現金買帝寶去了,
不過相對的也可能血本無歸,結果到中年還是買不起房子繼續租屋,
就看願不願意拿自己有限的青春去賭一把了。
但如果不計算這種不確定因素,就單純只是「住」的基本需求呢?
不要說十年,再往後拉個三十年看看,(房價、租金都不漲的前提下)
A在未來的三十年必須支付三百六十萬的租金,結果四十年下來房子還是房東的,
而B呢?未來三十年這房子除了損壞修繕、稅金外,是花不了甚麼大錢的,
而當時如果B沒買,這三十年他一樣得付出三百六十萬租金在住上面,
也就是說他花在住方面的成本從十年前580W減去360W只剩下220W了,
看起來這四十年他還是比A多花了兩百二十萬在「住」上面,
問題是這多出來的錢讓他擁有一個「不動產」,即使是四十年的老房子,
相信價值應該也不會只剩220W。
況且第十一年開始,B沒了房貸支出也不用支付租金,
他也跟A一樣擁有了投資理財的閒錢,甚至因為有不動產,資金上可能比A還有機動性,
所以用十年來看也許短了些,但拉長時間來說,
趁年輕買自己能力範圍負擔得起、不會吃力的房子,應該還是比較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