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dsafdsa2 (嘴砲麥噹噹)》之銘言:
: M型社會與全球化是有關係的
: 拿台灣來說 台灣大多是代工製造業 利潤低 於是乎對於成本的掌控格外重要
: 人力成本也是一環考量 尤其是勞力密集的產業
: 以一個台灣的製造業集團 集團在世界搞不好勞工可到幾萬人的規模
: 而拜ERP所賜 世界各地的資料能夠快速 迅速的轉化成為資料庫的data
: 台北總部搞不好幾百人就夠了 這幾百人可能就是一些管理階層 或是分析數據的人
: 而所謂的千人工廠 若也不是太高深的技術 產品比的都是價格戰
: 柬埔寨 緬甸 人工不到100鎂 印尼100多鎂 雅加達 菲律賓200多鎂
: 則台北總部考量到成本(人工 廠房) 效率(投入的總資本所得的產出) 和產能
: 三者之間取得的最適 就會選擇該地生產蓋廠房(順便買地 炒地皮)
: 大部分的廠 蓋在台灣都是虧錢的 因為就算你22k 一天做24小時 全年無休
: 還是無法競爭的過東南亞的低價勞工
: 所以台灣的廠 很多只專做樣品廠 或做較高難度的種子單
: 主力的單 可能台灣接 東南亞生產 再直接出貨歐美
: 現在大陸起來了 人工也漲起來 但還是比你台灣人便宜 且工人質的部分不輸台灣
: 所以一些較難的單可能也直接大陸生產 出貨
: 這樣的一個狀況 公司利用東南亞的廉價勞工還是賺錢
: 老闆比以前更有錢 因為國際化可以找更低薪的勞工
: 錢是從全世界蒐刮而來
: 台北的那些管理階層也是領高薪 但其他的22k就慘了
: 結論 1.中產階級必然消失 因為廠都外移 以前的工人現在都不見了
: 而台北總部只需一些管理階層 但人數不必多
: 2. 22k 薪水不可能高起來 因為你的競爭對手是東南亞低薪勞工
: 不要忘了印尼人薪水一個月才100出頭
: 若要賭 我寧願賭東南亞工人薪水漲價
: 3. 有錢人超有錢 超有錢就是置產 台灣稅低養房成本低
: 我就到處買 但一定是挑好的點買
: 於是乎近幾年趨勢 住 商分離 好區大樓坪數變大總價高
: 全部加在一起看 M型社會 有錢人超有錢 窮人超窮 消逝的中產階級
: 反映在房價上 台北超貴 其他城市只有好區部分點貴
: 這樣看起來 說起來 也很合理不是嗎?
: ※ 引述《aitt (喜歡美食與運動(M))》之銘言:
: : 1960年代台灣所得偏低,物資缺乏,那時候主要生活壓力來自食物價格,
: : 來自能否溫飽,反而是住的問題比較沒那麼嚴重,就連台北市那時房價
: : 也只5000-7000一坪,工作沒幾年就能全額擁有一間房子了.
: : 房價高漲的問題是從1970年代才開始發生,1970-1980年,
: : 台北房價從一坪1萬漲到一坪8萬,1980-1990年,從一坪8萬漲到一坪40萬,
: : 1990-2000年平緩,所得有增加,算是少見的買房幸福時期,
: : 但2000年至今從40萬漲到80萬,這幾波的漲幅通通嚴重高過所得與物價增幅,
: : 60年代卻是沒有炒房的情況,也沒有買不起房的問題,why?
: ^^^^^^^^^^^^^^^^^^^^^^^^^^^^^^^^^^^^^^^^^^^^^^^^^^^^^
: M型社會 有錢人壟斷好區房價 不然的話現在台東房價也不貴啊 永遠都不太漲
早就說過一直製造業本來就有嚴重的問題.
我念機械的,當我發現畢業後機械相關工程師的工作內容和學校所學的根本大大不同.
就覺得.
1.為了找工作而念書念得很好,根本再浪費時間,學歷拿到了其他都假的.
(所以後來念碩士只是為了洗學歷念爽的,之後我有空還要洗博士,哪間好畢業我洗哪間..)
2.工作根本很簡單,高中畢業就可以了,因為你大學念四年都是假的.碩士更不用講.
3.工程師說穿了根本沒有競爭力,因為你不是擁有一樣"一般人辦不到"的技能.
更糟糕的是,你的工作技能只要高中畢業受訓幾個月就可以學會.
這樣就算了,下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更糟糕.
既然這種工作很簡單,那其他國家可不可以學?會不會被大量copy.
就像開飲料店一樣,太簡單了,所一一家好賺,隔天就變10家,過不久就變一百家.
果然今天再回頭看,當年念書時,科技新貴還分股票,動不動都嗆年新幾百幾百.
到今天,少數人才破百,大多數人幹的辛辛苦苦之外.
更有人因為不願意"這輩子就這樣"所以開始換工作甚至跑回去考國考.
上面的其實也沒好到哪去.
資本夠大有去東南亞設廠的當然爽,但更多留在台灣的,其實死傷慘重.
而死傷慘重最嚴重的主因就是,工資太貴....
so.....台灣想要製造業走下去,開放外勞是必然的.
犧牲22K,開放外勞,台灣製造業還有機會.高層管理階級的高薪也才發的出來.
不開放外勞,那就22K和一堆高級管理層和一堆公司一起死.
台灣政府無論誰執政,基本上也只會選第一樣.
so...開放外勞是必然,哪個總統不怕被罵敢開的問題而已,這是燙手山芋.
另外講更難聽點,台灣各大賺錢的廠都有在國外設廠了.
像鴻海不是還被挖出在南美還是非洲奇奇怪怪的地方設廠..XD
台灣還在巴望台積電,聯電,鴻海媽..XD...
人家早就把製造重心在世界各地設立好了,大家還在期待她們可以給台灣帶來哪些奇蹟?
畢竟他門是商人,就向板上大家也是商人.
米國房地產投報率高,所以有人過去.
中國房地產人口紅利超大市場,所以也有人過去.
之前我家也有在上海買房子.
你看我們雞蛋會放在一個婁子裡嗎?..我台中台北沒資產嗎?
就是這樣,當哪邊感覺沒賺頭了,很快所有生意人都會把本撤走.
so...台灣製造業就是這樣,政府不開外勞,大家就把錢撤走.
而房地產,則是因為台灣房地產保障太好,宇宙無敵好.所以大家把錢轉回來.
而這些錢..人口減少?您再說笑話嗎?光轉一億資金過來買房,想想可以底多少人口?
1億買價值5億的資產=50間1000萬的房子=200人口居住需求量.
so....人口減少量根本跟不上熱錢造成的房地產壟斷量.就是這樣.
所以才說,房地產漲跌根人口根本沒關係,跟產業也沒關係,跟新水也沒關係.
跟有錢人的口袋才有關係.(當然持有成本會讓口袋變薄,所以有關係)
房子不是買來給人住的,是買來儲蓄的,台中空屋,我家也有貢獻.
我爸就是不願意租...他覺得他的房子被住過..不好.....就這樣.
(不過他不懂投資房地產...所以其他人是不是這樣想,應該不能用他來當範例)
基本上想要薪水漲,又想台灣拼製造業,這是不可能的.
(不要再一直夢想啥高技術,變得像德國日本還是瑞士那樣.
第一,你不懂德國瑞士製造業,會不會你買德國原裝進口但MIC...
不然你去開一間看看.
我爸和別人合開過,我看他的經驗是,台灣製造業只需要奴工不需要技術.
有奴工就可以活,有技術會倒,還會被掏空,每年要上法院當證人)
要台灣拼製造業,就要開放外勞.
但台灣本土人,工作機會會大減,大部分人薪水更被壓縮,工作競爭更殘酷.
變成只能靠社會福利過活.而社會福利則是製造業回饋台灣.
就和現在的美國一樣,外來移民者都超強,美國本土人民都超爛,靠社會福利過活...
so...台灣其實真正要發展有競爭力的,是貿易產業.
因為台灣地理位置有無法取代性的原因,其他港口很難取代台灣的位置.
當然也有人講,啥釜山,香港都已經成形了.我們來不及OOXX.
但...有啥好怕的.
台灣當年怎樣起家?怎樣經濟奇蹟?
仿冒王國,壓低成本,削價競爭.到處掠奪取代人家的訂單,到處鑽到處打通關節.
對~就一樣的方式套用...然後我們地理位置比她們優越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so..降更低關稅,放更寬貿易協定,放更多利多...然後各大相關企業去想辦法競爭對手.
就像東南亞製造業幹掉我們一樣.用這套傳統手法,再去把貿易給贏回來.
但..這和製造業不一樣的地方再.
台灣就他媽的面對太平洋最好的出口,又是東南亞的中心島鏈第一島的位置.
尤其物流鐘擺性質絕佳.
這...東南亞就沒那個能耐可以copy來和台灣競爭.
另外...其實今天台灣要搞自經區,也就是在幹這種事情.
製造業不行了,大家都知道,不敢講而已.
貿易則是一般人根本不熟,就只會在後面自以為優越的冷笑冷笑.
不過執政者應該非常清楚,貿易是台灣不得不走的路.
所以才搞啥五港一空,還丟一大堆錢下來建設發展.鬆綁一大堆法規.
當然這方面也一直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那就是台灣不是一個國家.
這個問題有跑國際相關都知道,可嚴重也可不嚴重.
目前最嚴重的一點在於,其他國家不知道該怎樣面對台灣,該怎樣和台灣談...XD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技術問題,卡住了一大堆的國際互動.
也是造成台灣和外國談一些中心,像前兩天英國金屬貿易中心的轉運點這種.
都會ㄎㄟ/ 個幾個月的時間才定案,而不是說簽就簽.
因為大家都在想,到底該怎樣簽...
這個技術問題當然是可以克服的,不過目前為止,都還在努力突破中.
要是有辦法找到一種簡單的方式突破,自然大家就會看到更多相關的貿易簽屬新聞.
so...貿易才是台灣真正可以走長久的路.
把重心全都放在貿易上面,台灣才走得出這一路以來的悶經濟.
除非地殼變動,板塊移動,不然台灣就是天生有貿易優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