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晨會取消來聊天
講個基本的經濟學概念
預期收入增加 你覺得自己每年都會加薪
懶得比價(工作每小時賺400就懶得花半小時比價省100)
買東西就會比較大方願意溢價購買
溢價才會商家有利潤 造成物價平和上漲
這些是讓經濟成長的正向力量
反過來你覺得每年都賺一樣 你就會很斤斤計較
花很多時間比價
每年U Mich跟美國商業局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
大致上是在說這個東西
尤其收入是第一環 領基本工資的人大致上是月光族
這些人領的收入有80%-120%(是的會負債...)
會直接變成當月的消費 這部份會變成GDP和營業稅
那這些人基本上也逃不了什麼稅 勞保勞退健保都逃不掉
加上前述的消費稅 在財政上會有一定的溢注
但這個部份以美國來說 最近才在檢討
GDP成長 失業率低檔 物價有起來
但消費者信心指數不增反減
起因是收入增加比不上房租增加
造成可支配所得反而變少
所以要對低收群減稅因應
台灣有類似的問題倒是一直在想加稅
這點有點奇怪 但增加最低薪資族群的收入肯定是對的
那反向來說經濟的成長很害怕兩項東西
總經基本公式就是 C+I+G+X 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
所以第一個是很簡單是怕通貨緊縮
預期未來東西會變便宜所以大家捏著不消費 不投資
錢通通放在銀行裡 經濟就不成長 你不成長別人成長
就不進則退 台幣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 變窮國
那第二個怕的東西叫
原賦效果Endowment Effect
基本上就是因為情感因素把(相對)不值錢的東西當寶
一個人幹這種事就只是你抱著破銅爛鐵賣不掉而已
但如果整個國家都在幹這種事 就會全國把一堆錢鎖在沒用的地方
如果自己互炒就變成泡泡遲早要爆掉 如果炒不動就被全球性通膨吃掉
這種東西是相對的 如果台灣房地產對外國人來說有吸引力
像美國NBA 歐洲足球之類的職業運動 或高級藝術品 名錶名畫之類
雖然這些東西你真的要問價值 也都有那麼一點沒實體價值
但這些行業或產品如果能夠讓金錢流動 能讓世界各國買單
比如說 球團賺了錢會花在球星身上 能創造運動產業賣球衣給各位
能衍生各種活動促進經濟 名表可以行銷世界 名畫拍賣可以拍到外國去
它就不會像上述 把錢鎖住在單一國家裡面被世界性的通膨吃掉
就這點來講新加坡的做法是完善的 把公宅跟私宅分開
公宅保障大家有地方住 私宅開放全世界來投資(當然有一些限制炒短的法規)
那台灣的狀況就有點兩邊不討好
你不開放國外資金進出 台灣的地產就沒什麼世界性價值
大家在那炒垃圾 市場又太小很容易失控
開放管制的話 現在就已經有居住不正義的議題
國民所得又相對國外太低 罰則和持有稅配套不足
被惡意炒一波本國人就準備跟紐西蘭一樣 10%當homeless
那看起來政府是有一步一步在做 準備一定量的公宅先建立起來
不過這大概沒有5年8年走不到下步 沒有10年看不太出成效
回到正題 拉高基本薪資是正確的第一步 建立公宅庫也是正確的
但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