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台灣不動產泡沫是硬著陸 而不是軟著陸
對台灣多數的人絕不是好事情
畢竟一般人一生最大的資產就是自住宅
而套在上面的人太多(而且越來越多) 漲價時的財富效果就逆轉
日本過去二十年再怎麼印鈔票也沒辦法刺激經濟
企業手上一堆帳面價值高過市價的資產 再沒有勇氣投資 包括投資人才
個人房屋下跌的速度比收入成長還快
牛頓曾說過:「我能計算星球的運動,卻無法計算人類的瘋狂。」
美國過去兩百年大約十年就會有個空頭
聯準會及證管會的設立似乎幫助有限
期望政策可以幫助我們脫離瘋狂與破滅的苦海 比較像個信仰
1985年台灣有首歌叫「明天會更好」
美國擁有的最大無形資產就是美國夢/矽谷夢 也就是這首歌的體現
在2017年 台灣覺得明天會更好的人應該不多
現在當勞工難 創業更難
因為餅越作越小 只好吃別人的 (事實上都是台灣人)
這才是真正的信心危機
=====
回到市場面
前面有同學提到建商抵抗跌價能力確實如此
但建商同時也是理性的 營運以追求利潤的
在2014投入時他面對的是預計三年ROE 50%
在2017他有兩個選擇
一、 面對的是六年ROE50% (期間可能延長 人員可能裁撤)
二、 面對三年ROE30%, 後面三年再投新土地ROE30%
選項二未必差過選項一
而事實上建商帶來的專業及社會價值就是「供給新房子」
在不炒作不泡沫的年代是積極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