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提到少子化 和老屋有折舊問題
追本溯源 想強調的不是 一直不買
而是 所謂量力而為的力 是什麼力
大家都知道 量力而為 這基本等於沒講
有人會跟郭董講 帝寶十億太貴 晚點買不要當盤子嗎?
短期三五年 房價怎麼走 我自己是覺得緩跌 但這比較難講
但如果 把錢梭在房子 心想把買屋當儲蓄的 要保值的
我覺得就要想想 有沒有這種功能
很多人說 少子化 是未來的事情
但既然要久住 那短期十年二十年不一定會脫手
考量到長期房屋可否保值 就很重要 畢竟人有旦夕禍福
如果房子不保值 身邊又沒足夠存款 那就有風險
落到這種田地 就不叫量力而為
回到這篇
其實 老屋本來就會折舊 日本折更兇 20年就打對折 台灣還算好
年輕一代 喝星巴克 拿iphone 沒為什麼 就是潮
社會整體富裕 文化就會變
你說 他們沒很有錢 這不是重點
現在很多中老年很有錢
可是品味個性什麼的 年輕時候就定型了 那時候社會整體還不富裕
現在老屋還最老 還是集中在40 50 等到再過幾年 就可以看到第一批古蹟屋要拿來賣
你想嗎 如果自住 住到老可能屋齡都近百了 在一堆房子可以選前提 是你要嗎?
考量現在都更困難 請問可以賣多少?
這價錢一開出 問題就來了
原來 可能在北市折舊比租金還貴
現在社會還一堆充斥的話術 幾天前去餐廳吃飯還聽到隔壁再說買房可以儲蓄
你如果是所得兩成三成還好
很多到四 五成 以為買房當儲蓄的 這未來真的有風險
人都用過往經驗判斷
台灣過往井噴經驗是建築在 出生率世界前三(好像5.X) 經濟成長兩位數
當然叔叔阿姨伯伯都跟妳說買房穩啦
這是廢話 你找同樣條件的 哪個不井噴?
但現在台灣怎樣 不多說了吧
這篇老屋不賣 只是跟妳說 未來人越來越重視質感
未來人比屋多越來越多可以挑
老屋新屋價差會反映出折舊
過去 大炒房時代 因為督更題材 中古屋被炒得跟新屋差沒多少
現在被打回原形 必然要面對
今日買的新屋 新古 中古 都必然會折舊 速度會比過往快 所以 還相信保值嗎
台灣過去幾十年 房屋都是投資商品 有儲蓄功能
未來隨著少子化 房子會成為消耗品
有些人說 有錢人會補
有錢人會買你老屋嗎?
有錢人無聊買十棟幹嘛?
有錢人捕的回砍半的鋼需嗎?
回歸 何謂量力而為
我覺得就是 你不能把買房當成儲蓄 就不用存現金或其他理財
這樣會有風險
當然你很有餘裕 那你就不要管別人怎麼講了
不過你如果還相信埋屋當儲蓄可以保值
財務太緊 也沒有退休或應急規劃 我就覺得要再想想
這才是少子化和老屋折舊議題的意義
當然很多人會說 難道要等這麼久嗎
不 有人有鋼需 或就想買 那就去買
只是 應該要有個觀念
房子會折舊 買盤越來越少 而且越來越嚴重
而鋼需未來減半 房子卻沒停蓋過 過去經驗完全不可參考
過去台灣人口其實比房價井噴得更快 用過去當參考根本頗ㄏ
在這前提下 就要考慮 財務上是不是要梭哈房產 或退而其次買可負擔的
我不會覺得房價近期可能跌就不買
虧不虧不是問題 但要虧的起
房子已經不是像過往 還順便賺增值錢了
你以長期角度 房子就是消費品
不要過去只漲不跌 聽人家說保值 等到壓一半薪水跌了才在該該叫
敢買就是要敢讓他跌 不要跌了才在喊傷經濟什麼斷頭銀行很慘之類的
總之結論 短期怎麼走 不確定
但房子本質是消費品 不是增值理財用的 是蠻明顯的
買房就買房 不要梭哈房產 心想儲蓄保值 甚至還想賺錢 到時候出事又一堆社會問題
大概是想表達這樣的概念